“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曾經激勵著億萬中國人創業與發展,新興階層不斷異軍突起。然而,人們突然驚訝地發現,橫在大多數中國人面前的是“中國式”壟斷。
為什么會出現“中國式”壟斷?當年的文革“做不到”能夠有效地保障和捍衛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成就,反而,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失誤。糟糕的是,面對改革與市場,產業發展不足、資本市場誤導改革,“中國式”壟斷很不客氣地出現在人們面前。
中國產業發展不足,由于國際產業分工,國際“大品牌”基本上壟斷了中國市場。文革后期,由于及時把握全球產業變革的機遇,不少重大工業項目先后建成,不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有利于今天的產業變革。然而,由于資本與市場,不僅國有工業“被拋棄”錯過了產業變革的好機會,“中國制造”也不小心淪為“山寨”。在核心技術或者關鍵環節上,中國企業大都“被壟斷”,只能依附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上生存,這不僅極大地損害了大多數產業階層的經濟利益和合法權益,也直接妨礙了新興階層的發展與壯大。
中國資本向來先天不足,由于國際接軌深化改革,國際“大資本”壟斷了中國市場。當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有利于今天的改革讓“公有制為主體”輕松自如地應對全球化市場。然而,“私有化”這些“深層次”大動作始終走向極端和反面,刻意歪曲、夸大、虛構文革中的災難,竭盡全力美化西方自由市場。由于失去了既有的戰略優勢,形成壟斷支配地位的少數央企及金融機構卻又屈從于國際壟斷資本,不僅在中國市場上興風作浪,也將“走出去”的風險與意外拋撒在國內,最終加劇了社會各階層的矛盾與利益沖突。
諸多事實和改革實踐表明,“中國式”壟斷,簡單形象地說法就是,為別人跑腿買單“負責任”。可以這么說,“中國式”壟斷,不僅有大清朝“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封建遺風,也有蔣家王朝“看家護院”的資本奴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