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公眾最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養老金“雙軌制”。十幾年來,每逢“兩會”,百姓翹首盼望養老金“并軌”,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得到的回應總是“國情”、“特色”和“頂層設計”。 《羊城晚報》3月3日的一篇報道讓人看了心酸。72歲的鄒鴻照退休前是華南無線電廠的高級工程師,1999年退休后,有34年工齡的他與同在本廠退休的妻子養老金加在一起才1200元,為了生存,鄒鴻照老人不得不四處打工,一直干到2010年。大張旗鼓的養老金“八連漲”后,鄒鴻照的養老金也僅有2800多元,而廣東省人事廳退休的公務員每月養老金8000多元。余佩霞在政府機關工作28年后,以副處級平調到陽春市鋼鐵集團公司,1999年退休時,有36年工齡的她養老金只有469元,“八連漲”后的現在也僅有1500多元。 “雙軌制”不是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是合法不合法的問題。都在建設社會主義,公務員和企業職工的工資本來差別就大,退休了,都不工作了,都在養老等死,為什么還這么大的差別?更讓百姓不解的是,公務員一分錢的養老保險金都不交,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反而是企業退休職工的3倍! “雙軌制”顯然是特權思想作祟,在目前的政治體制下,政策是官員制定的,他們把自己劃入一個特權階級。企業職工交納養老保險金才能領到退休金,可公務員退休后是政府財政撥付養老金,也就是從國庫里領取養老金,讓所有納稅人供養著。 即使這樣,還有公務員覺得自己吃虧。廣東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劉富才就說,自己是正廳級干部,每年工資、福利等加在一起有10萬元,但同級別的國企老總則80萬元。劉富才打比方說:“假如兩個人同時是50歲,我當國資委主任,他當國有企業的老總,我到60歲跟他一起退休,我只拿了100萬元,他一般能拿600萬元。退休后,假如我跟他同時在80歲死掉,我工資、退休金共拿到300萬元;他退休后,一分錢不拿已經有600萬元了。” 可見,全國沒有統一的薪酬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就很難在一個坐標系里進行比較,都覺得自己吃虧、社會不公。 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派那么多官員出國考察,也不知道他們學來了什么先進經驗。其實,外國的養老金制度,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養老金屬于社會保障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項內容,很多國家的社保制度都做到了老有所養,公民到了退休年齡,不管過去工資高低,也不管是否交納過養老保險金,都領取基本養老金。 在美國,交納社保稅的人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退休金,如果家庭收入低,無工作的配偶和子女照樣領取一份養老金。 在法國,1972年就推出了全民最低養老金保障計劃,根據2011年4月1日的標準,單身老人最低養老金為每年8907.34歐元,老人夫婦為每年14181.30歐元。不管工作期間交沒交社保攤派金,也不管交納多少,所有法國公民都享受相同標準的基本養老金。 在英國,不管在職時工資高低,也不管交納的國民保險攤派金是多少,退休后均領取相同的基本養老金。根據2010年的標準,單身老人基本養老金為每周97.65英鎊,老年夫婦為每周156.15英鎊。英國還對貧困老人給予特殊照顧,即使過去從未交納過國民保險攤派金,2010單身“低保戶”每周發放97.65英鎊的生活費,與國家基本養老金一致,夫婦“低保戶”每周發放202.4英鎊的生活費,高于國家基本養老金,因為他們沒有其他財產性收入,所以,領取的“低保費”要比交納國民保險攤派金的人略高。 外國還有養老金封頂制度。2012年,法國交納社保攤派金的工資上限為月工資3031歐元,任何人退休后的養老金不超過工資上限的50%。2012年,德國的養老保險金交納上限是年毛工資67000歐元。設置養老保險金上限的目的,就是防止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差距過大,因為養老保險金的大頭由雇主交納,如果不設置上限,無疑增加了雇主的負擔。對國有企業來說,高管工資高,如果不設置養老金的上限,就意味著所有納稅人為高管購買天價養老保險,這顯然不公平。 《世界人權宣言》規定:“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簽字國,中國應履行承諾,把所有國民納入政府主導的統一社保體系內,不管是市民還是農民,也不管是公務員還是工人,到退休年齡領取同等標準的基本養老金,不得有任何歧視。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個人交納養老保險金的金額進行調節,體現多交多得。同時,給養老金封頂,任何人的養老金總額不得超過規定的上限。 “雙軌制”激起了太大的民怨和仇恨,如不盡快“并軌”,中國社會就會走向分裂,就會上演《雙城記》:既是美好的時光,也是凄慘的年代;既是智慧的年頭,也是愚昧的時代;既是信仰的社會,也是懷疑的國度;既有陽光明媚,也有陰云密布;既充滿希望,也令人沮喪;有人擁有一切,有人一無所有;有人直奔天堂,有人走向反方。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