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從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開始奮斗,100年了,仍然是當下我們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大課題。 什么是民生?官員和專家們有做不完的報告,寫不完的專著論文;我這里只有十個字:衣食住行工,生教病老養!《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何謂“養?“養”,不只是管衣食住行工,還得管“教”。教者,在家,乃父母,在國,乃執政者也。教育是“養”的核心問題,也是執政的核心問題。所以,解決民生問題的歸責,自然是在執政者(政府)。敢于向漢武帝諫言罷黜百家,使儒家思想登上正統寶座的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精華》中明確的說:“教,政之本也”。在我看來,董仲舒是孔子的伯樂,崇尚孔子,到處辦“孔子學院”而不宣傳董仲舒是不是有那么一點點公平呢! 民生問題,執政者自然是要大力從速解決好的;但是,趨利的民生思想傾向則是執政者應當警惕的,要施以教化,規范行為,使民生工程能夠沿著知情權普惠的道路發展。“夫萬民之從利也,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一》)。董仲舒的“以教化行仁政”思想顯然包括了二個方面,一是仁政惠民,二是教化導民,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思治。 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了,縱向的比,過去是不能比肩的。可是,橫向的比,民生問題似乎比過去更突出,矛盾更激化,何也?我想,問題就出在“教化”大大滯后于經濟發展,顧此失彼了。鄧小平自己總結過這個問題,他說如果改革開放以來有失敗失敗的話,那就是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大意);我們的教育改革至今依然是怨聲載道的一個傷腦筋的問題。在昨天的“二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的葛教授拍案而起的質問教育部長,說明我們的教育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囧境!要改善這樣的囧境唯強教化而已矣。 “君行仁政,則民得盡力于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孟子集注--卷一),簡言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方面要惠及民生,同時,一方面要施以教化;否則,富則紈绔,窮則刁蠻,皆不足以稱良治也! 我們現在的所謂教育,這是狹義的教育-----學而優則仕的教育,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不是儒家主張的,有效的、正確的“德主識輔”的教育。腐敗嚴重、裸官盛行、歸化(改入外籍)浪潮、酒駕飆車、三陪傍富、抄襲剽竊、造假成風、官員雷語、治安不穩、食品安全問題等等都與教化滯后不無關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德”之外化則為“民生福祉”,“禮”之昌明,則需教化育人;“育人”則歸于“德”,有“德”則“禮”成!孔子最后得出這樣一個重要的結論:“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就是我們盼望奮斗的和諧社會。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