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紀蘭老人——“包產到戶”害苦了你
lshzbj
·
2012-03-09
·
來源:烏有之鄉
小丫跑兩會:<農民靠糧食增收還很難> 在三八婦女節這個特殊的節日,“小丫跑兩會”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申紀蘭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農民代表,當選人大代表的這57年里,今年是第46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82歲的申紀蘭是來自山西農村的一位農民代表。1950年,申紀蘭聯絡了十多個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組,后來,她又與著名勞模李順達攜手創辦了聞名全國的“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選為副社長。從此,走集體化道路的申紀蘭的事跡逐漸傳遍了全國。老人見證了農村經濟的巨大變化。1978年,“包產到戶”的精神和決策,老人不理解,“西溝村的光榮來自合作社、來自集體,集體化的道路錯了嗎?”雖然起初內心充滿疑惑,但申紀蘭還是堅信:是黨和毛主席,領導四萬萬人民翻身做主人,黨的方向不會錯。“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覺悟低”。老人慷慨激昂地把手舉了起來。現在申紀蘭老人對農民種糧表示出了擔憂。她說現在國家為了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每畝地都有不少的補貼,但是糧價增速趕不上成本,即便是收成好,算一算種糧的明細賬,農民靠種糧增收還是很難。
申紀蘭老人算了種糧的明細賬,但她可算過,她多長時間沒聽過毛主席的名字了嗎?合作社,集體主義的字眼消失了多少年了嗎? 老人當年慷慨激昂地舉起手,把贊成票投給了黨和毛主席。但她想到沒有,現在黨內某些人正在批判黨和毛主席,領導四萬萬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壯舉。他們說:地主是勞動致富的模范,貧農受窮是懶惰,土改是懶漢分了勤勞人的田。他們還說:黨和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 的建設是“強盜邏輯”,比國民黨的舊中國還要壞。他們還說:蔣介石雖然不得人心被趕到臺灣去了,但他最大的功勞是保護了私有制。
申紀蘭老人可知道,過去的黨和毛主席的路線,方針,政策,現在保留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了。農民靠種糧增收還是很難,完全是,“包產到戶”的結果。按現在的科技水平,一畝地種糧食有一千元純收入就是很高的了,農民要靠幾畝地種糧食,辛苦一年收入也就幾千元,幾千元的收入僅夠生活,農民的勤勞能發家致富嗎?
1983年申紀蘭從省婦聯主任卸任的時候已經54歲了,西溝村的包產到戶也正式開始。從合作社身份里轉換出來的申紀蘭覺得,要為村民們尋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1984年冬天,她帶著幾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從河南到江蘇,再到上海郊區。河南劉莊支部書記史來賀的話讓她大開眼界:“老申,光靠種地富不了,趕快上工業吧,西溝石頭多也是資源。”這一路下來,申紀蘭聽得最多的就是“無工不富”。 申紀蘭老人嘗試過很多項目,1989年興辦了鐵合金廠,生產硅鐵。“剛開始運轉很好,市場好,第一年純利潤120萬元”,“從第二年開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紀蘭親自跑銷路,她的面子和影響,長治鋼鐵廠先是買產品,后來干脆承包了這個村辦企業一兩年。1996年,轉產生產電石。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和金融危機的原因。電石廠還是停產了,村里還有一個飲料廠,某煤礦老板出資100萬元。飲料廠1997年開始投產,生產核桃露、酸棗汁等綠色飲料。同樣是申紀蘭的面子,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為他們提供了免費培訓和技術支持,還派了研究員下來實地指導。雖然這飲料用“紀蘭”做商標,但沒錢大做廣告,銷路并不理想。當初設計的年產4000噸生產線,如今也就生產600~700噸的產品,“多了賣不掉”。因為銷量達不到一定數量,他們的產品全線撤出長治、晉城和太原的超市。這樣結果決不是申紀蘭老人愿意看到的,申紀蘭老人是盡心盡力了,但個人再有本事,沒有了集體的力量,致富的道路是何等的艱難。
申紀蘭老人她相信黨,“黨還是好黨,但因為治黨不嚴,那些風氣不好的人混了進來,辦了壞事。”說的太好了。老人家,懇請你利用你的面子和影響,呼吁以下我們的黨“嚴格治黨,把風氣不好的人清除出黨。”免得他們再辦壞事 。老人家,可以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農村新型的生產合作社已經開始建立了,“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的精神,在全國必將得到發揚光大。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