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題:李克強遼寧團“舉賢不避親”___中新社記者石巖,報道在6日與十一屆全國人大遼寧省代表團一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笑稱。“對于遼寧的發展,能支持的中央盡力支持,我這叫‘舉賢不避親’。”
李克強說,他所承諾的“支持”有雙重原因:其一、遼寧省是中國的重要省份之一;其二、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遼寧曾為新中國做出過“特殊的貢獻”。
隨著上世紀末中國改革進程的推進,包括遼寧在內的傳統工業省份經歷了陣痛,大批工人下崗,很多棲身于所謂的“棚戶區”,成為李克強所謂的“城市二元化”的真實寫照。
“我曾深入棚戶區,到那些為了國家工業體系建設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去看,確實很心酸,甚至于流淚。”李克強動情地說。
李克強“確實很心酸,甚至于流淚”背后的故事是國企改革的傷痛。上世紀末中國對國企的“改革”摧毀了遼寧省的傳統老工業基地,為新中國做出過“特殊的貢獻”國企遭到了滅頂之災。國企大批工人下崗,很多棲身于所謂的“棚戶區”,國企的工人由國家的主人,重新淪為了城市貧民。李克強到棚戶區看到那些為了國家工業體系建設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一貧如洗,怎能不心酸,怎能不流淚。
做出過“特殊的貢獻”國企,是支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脊梁,砸斷了這個脊梁,社會主義的中國還能站立起來嗎?為國家工業體系建設出了大力的工人,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重新淪為城市貧民的境域,是對社會主義國家主人的莫大蔑視和嘲弄。
上世紀末的“改革”,“資改派 ”把國企盲目的推向市場的泥坑,國企落敗于私企和外企,(注意:那時的國企是絕對的“壟斷”產業,但還是走了“麥城”)。“資改派 ”理論家把它歸結為“計劃經濟”“技術落后”“產能落后 ”等等原因,這都是騙人的鬼話。真正的原因是國企輸在起跑線上。那時國企就是一個社會縮影,承擔企業職工及其家庭的所有社會責任,職工的生老病死,住房,醫療(職工醫院),為子女備有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校,中學,職工學校。當了企業的工人,就可以衣食無憂,曾被稱為端上了“鐵飯碗”。反觀那時的私企和外企,以提供先進技術為由,要廠房,留設備,擯棄高工資的正式職工,以最低的工資標準招攬農民工,他們一方面享受著“改革”減免稅收的紅利,又不負擔農民工的任何社會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輕身利腳的私企和外企比身挑重擔的國企跑的快,就成了事實。私企和外企占著 “先者通吃”之利,擠垮了國企。
傷痛之后,社會主義的國企做了輕身的改革,國企由社會性企業變成了經營性企業,輕身后的國企再次和已經發展起來的私企和外企比賽時,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市場的泥坑中傲然屹立起來,甚至在國企分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出現了“資改派 ”理論家 攻擊的“國進民退”現象。社會主義的脊梁強硬了,社會主義的中國又能站立起來了。帝國主義害怕了!
帝國主義分子聯合國內 的“資改派 ”把黑手再次伸向國企,以前 絕對“壟斷”的國企輸了,“資改派 ”嘲笑國企,說“壟斷”必敗。現在的國企強大了,“資改派 ”又說都是“壟斷”的結果。 現在“資改派 ”以反“壟斷”為理由要肢解國企。帝國主義分子也來出主意,要把國企全面私有化,從而抽掉社會主義中國的脊梁。
改革的傷痛,引人流淚,流過眼淚的人,還愿意第二次落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