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沒送過我奶奶》的短處
笫一個短處。
《雷鋒沒送過我奶奶》在好多論壇都有。(見附文)
先說:雷鋒送沒送過一位“奶奶”。
《雷鋒沒送過我奶奶》第6自然段,王盛波說:“雷鋒發現我奶奶與他曾從沈陽護送到撫順看望兒子的老大娘很像,……”。即《雷鋒沒送過我奶奶》認定:雷鋒“曾從沈陽護送到撫順看望兒子的老大娘”。
簡略的說:雷鋒曾經護送過一位“老大娘”。那么,這位“老大娘”是不是王盛波的“奶奶”呢?請留心下面的說法。
王盛波說:“雷鋒根本沒護送過我奶奶回撫順”。然而讓人不明不白的地方是:王盛波的伯父卻說:“雷鋒沒送過你奶奶回家”。晃眼一看,這兩句話沒什么不對,仔細一看,這兩句話很有差異。
這兩句話內藏有什么玄機呢?現例句分析。
例1,王二沒送過李三回浙江。
例2,王二沒送過李三回浙江杭州。
例3,王二沒送過李三回浙江杭州西湖。
例4,王二沒送過李三回浙江杭州西湖蘇堤。
例5,王二沒送過李三回浙江杭州西湖蘇堤斷橋。
例6,王二沒送過李三回浙江杭州西湖蘇堤斷橋橋亭。
例1為真,則后述各例均為廢話,即為偽。
例6為真則前述各例涉嫌造假。即例6為真,王二極可能把李三送回到了浙江杭州西湖蘇堤斷橋,僅僅沒送到橋亭而已。
由此類比,可以推定,雷鋒送“老大娘”,僅僅是沒送到家門而已。即雷鋒送過王盛波的奶奶,僅僅是沒送到家門而已。也可以這樣設問一句,以作為旁證:王盛波的伯父為什么不說:“雷鋒沒送過你奶奶”,而偏偏要說“雷鋒沒送過你奶奶回家”呢?
王盛波,你能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嗎?
笫二個短處。
雷鋒送“老大娘”“這張照片”中的“老大娘”是王盛波的奶奶。這是王盛波認可的,可是王盛波卻說:“雷鋒根本沒護送過我奶奶回撫順”。因此王盛波的難題就是:必須解答,雷鋒和他的奶奶怎么會湊到了一塊?
對于陌生人要湊到一塊,必須碰面的機會多,碰面的機會要多必須居住地“很近”。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雷鋒沒送過我奶奶》:“現在談起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王盛波的記憶依然清晰”。“王盛波回憶說:‘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駐地在撫順市望花區,而我伯父一家當年也居住在望花區新民街一帶。……,離雷鋒所在部隊的營地很近’”。
讀了這些文字不得不感嘆。王盛波!你太有才了!你伯父居然能住在新民街一帶!
“雷鋒所在部隊的營地”在“和平街”。由于王盛波的伯父居住在新民街一帶,所以無論雷鋒所在部隊的營地在哪一個點,都在“一帶”的包圍之中,都會有:我伯父家離雷鋒所在部隊的營地很近的結論。于是,有了這個地利條,什么文章都可以作出來了。看看:“1960年的一天,我爺爺、奶奶在街上走著,迎面走來兩個穿軍裝的人。后來他們才知道,兩個人中一個是雷鋒,另一個是一位新聞干事。”
雖然文章作出來了,但是留給了讀者一個大問號:王盛波!你的伯父居住在新民街一帶,他的房子有多少個平方米?
第三個短處
《雷鋒沒送過我奶奶》說:“王盛波第一次見到這張照片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照片刊登在一本畫冊上。后來,他在撫順伯父家也看到了這張照片,只不過這張照片被放得很大。伯父對他說:‘照片上的老太太是你奶奶。不過,并不像畫冊上說的,雷鋒沒送過你奶奶回家,這張照片是后來補拍的。’”
這段文字里,王盛波的伯父家作了什么事呢?“這張照片被放得很大”,即王盛波的伯父家認定“這張照片”應該放大。不僅僅是放大,而“放得很大”。“放得很大”的照片怎么收藏呢?據俗習推測:應該是把“這張照片”掛在家里顯眼的地方。對于這種推測,《雷鋒沒送過我奶奶》說:“他在撫順伯父家也看到了這張照片”。沒說在像冊里,箱子里,抽屜里……找到了這張照片。而在家里這張照片,由此可見王盛波的伯父沒把這張照片看作是件丑事、假事。由此可以推定;王盛波的伯父對“這張照片”看得很重,因而可以再推定:王盛波的伯父對“這張照片”之前發生的事是肯定。有旁證是:“這張照片是后來補拍的”。這可以作證嗎?為什么“補拍”?若“雷鋒根本沒護送過”“奶奶回撫順”還叫作“補拍”嗎?那叫拍照。請看另一說法:這張照片是后來拍照的。比較這兩種說法的差異,可以推定雷鋒送王盛波的奶奶,僅僅是沒送到家門而已。
第四個短處
請讀者找到下面文字:
“現在談起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王盛波的記憶依然清晰”。從“王盛波回憶說”:起,到“拿來用一下”止。這之間的文字都在雙引號中,即王盛波以當事人,親歷人,見證人的身份記述了其時,其景,其人,其事。
現在要問王盛波:
1,你是否“也居住在望花區新民街一帶”?
2,你說:“1960年的一天,我爺爺、奶奶在街上走著”,你和你爺 爺、奶奶在一起嗎?
3,自從你奶奶同雷鋒照像后,你就沒有同你奶奶說過話嗎?!你為什么不用你奶奶的話來作證明:雷鋒沒送過她?!
附文:
雷鋒沒送過我奶奶
http://yangjialv.blog.hexun.com/73314280_d.html
http://www.xici.net/d165149252.htm
這是一張許多人所熟知的照片:雷鋒左手拎著一個大包袱,右手攙扶著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太太,一位小姑娘牽著老太太的衣角站在一旁。在雷鋒畫冊上,對這張照片的注釋是:“1960年,雷鋒因公出差回來,在沈陽車站發現一位老大娘拄著拐棍,背著包袱走路很吃力,雷鋒上前接過包袱把大娘護送到撫順,當大娘的全家向雷鋒道謝時,雷鋒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自從這張照片發表以來,很少有人懷疑這張照片的真實性。然而,事實卻是,這張照片跟歷史開了一個善意的玩笑。記者在采訪大連《新商報》副總編輯王盛波時,他說:“這張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這張照片之前,雷鋒根本沒護送過我奶奶回撫順。”那么,這張照片又是怎么樣拍出來的呢?
王盛波第一次見到這張照片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照片刊登在一本畫冊上。后來,他在撫順伯父家也看到了這張照片,只不過這張照片被放得很大。伯父對他說:“照片上的老太太是你奶奶。不過,并不像畫冊上說的,雷鋒沒送過你奶奶回家,這張照片是后來補拍的。”“后來,這張照片的秘密我也只跟幾位好朋友說過,”王盛波說:“那時,雷鋒已經成了全國人民的偶像,人人都在學雷鋒。在那個背景下,這樣的消息是不能公之于眾的。”
到了2001年,《大連日報》準備搞一期紀念雷鋒的專題報道。當時正在《大連日報》工作的王盛波想要寫一篇揭謎這張照片背后故事的稿子,他把自己的想法匯報給領導。領導當場拍板:“寫啊,現在思想都解放了,有什么不能寫的?”為了寫好這篇稿件,王盛波回到撫順,向伯父仔細詢問了當時的情景。稿件順利刊發,這件塵封了40多年的照片之謎終于大白于天下。
現在談起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王盛波的記憶依然清晰。王盛波回憶說:“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駐地在撫順市望花區,而我伯父一家當年也居住在望花區新民街一帶。1957年,我爺爺、奶奶從山東龍口老家到關外看兒子,來到撫順我伯父家。伯父在附近為我爺爺、奶奶租了一間屋子,離雷鋒所在部隊的營地很近。1960年的一天,我爺爺、奶奶在街上走著,迎面走來兩個穿軍裝的人。后來他們才知道,兩個人中一個是雷鋒,另一個是一位新聞干事。”
“雷鋒發現我奶奶與他曾從沈陽護送到撫順看望兒子的老大娘很像,就主動與我奶奶攀談起來。他問起我奶奶家里的情況,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等等。
事隔不久,雷鋒和那位新聞干事一路打聽找到了奶奶住的小院。那位新聞干事圍著我奶奶問這問那,不時地往本上記著什么。
雷鋒也沒閑著,幫著給我奶奶家挑水、掃院子。臨走時,那位新聞干事拿出相機問我奶奶:‘老人家,你跟雷鋒照張相好嗎?’奶奶高興地答應了。這時,那位新聞干事看到鄰居蘇姓家中的小姑娘正在院子里玩耍,就忙喊:‘小妹妹,過來,一塊兒照個相。’擺好姿式正要按快門,那位新聞干事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跟我奶奶說:‘老人家,你家里有沒有包袱,拿來用一下。’”
就這樣,這個后來為許多人所熟知的照片,瞬間定格了下來。
后來,王盛波還想再找到照片中的那位小女孩,但因為當年周圍的鄰居都搬走了,那位小女孩也不知去向,這也成為王盛波心中的一個遺憾。
2006年03月05日 大連晚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