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中央電視臺在播放一部關于雷鋒的紀錄片,現在時興從新的視角,捕捉原先未有公布過的材料,把雷鋒“多面、立體”。
紀錄片中有一句話:在所有的照片中,雷鋒總有與別人不一樣的面貌,雷鋒有“世界上最干凈”的笑容。央視解讀,也許這種純真和干凈應該來自于幸福的童年和溫暖的家庭,用心理專家的話說,童年的遭遇會給人留下一生的痕跡,但雷鋒是一個孤兒。
5歲時,雷鋒父親因為傷病去世;6歲時,哥哥在工廠當童工,勞累過度患了“童子癆”(肺結核)被解雇,沿途乞討回家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弟弟也夭折在母親的懷抱中;7歲時,母親因不堪地主的凌辱,懸梁自盡。
解放后,雷鋒受到的關愛令他感受到從來未有感受過的幸福。所以,雷鋒所有的感受都來自于自身的童年經歷對比。赤條條無牽掛的雷鋒當然對新社會充滿感恩之情,把所有的同志視為親人,所以雷鋒有“世界上最干凈”的笑容。
今日的公知、意領、媒人們30年如一日地往雷鋒的形象上潑污,他們的思維來自一個陰暗的立場,公知、意領、媒人們極度自私,雷鋒也要自私,公知、意領、媒人們做不到的,雷鋒也“不許”做到。
雷鋒寫過日記,被公開出版過,被公知、意領、媒人們肆意惡毒嘲笑了30年,雷鋒把幫助別人所享受到的快樂寫進日記,公知、意領、媒人們大加韃伐。但是,有些“著名”知識分子在文革中下放到“五.七干校”,居然膽敢在“受迫害”的時候,不停地“偷偷”寫日記,并且拿出來公開發表,哭訴了30年。
知識分子覺得吃苦了,就拿起筆寫日記,哪怕在被“迫害”的時候也不忘堅持寫日記。雷鋒覺得新社會幸福、覺得“助人為樂”是幸福,難道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就算“彌天大錯”,豈有此理、欺人太甚。
看到紀錄片中說雷鋒一向愛清潔、講“時髦”,所謂“時髦”就是在自己的穿著上盡可能地顯得精神一點。望城縣號召捐獻拖拉機,每月23元工資的雷鋒捐出去20元,成為全縣捐錢最多的青年人,因此成為望城縣的第一批拖拉機手。
雷鋒放棄每月30多元工資的“高收入”——當年的大米1毛多錢一斤,豬肉3毛多錢4毛錢一斤(當事人在紀錄片中所言)——去部隊當兵,每月津貼6元錢,相當于“自討苦吃”,但也反映出雷鋒自個兒的樂意,據說雷鋒當年也經歷了“士兵突擊”中類似的經歷。
雷鋒有資格說“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共產黨領導的新社會給予了他做人的尊嚴和無私奉獻的快樂,沒有爾虞我詐、沒有殘酷盤剝、沒有巧取豪奪、沒有黃賭毒害,雷鋒向往一份純潔的快意,雷鋒得到了這份快意。
公知、意領、媒人們總愿意把雷鋒的時代描繪的一片黑暗,但又不斷把雷鋒本人描繪的“光鮮照人”,這種分裂的筆法,反而從側面告訴別人,雷鋒的確是生活在一個每月有30來元工資就可以很快樂地生活,每月僅有6元錢津貼還能夠捐獻100元給人民公社、捐獻30元困難給戰友的時代。
雷鋒無疑是快樂的,因為毛澤東時代給予了他這份快樂,雷鋒肯定是真誠的,所以有“世界上最干凈的笑容”。
雷鋒不是大人物,雷鋒做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區別在于雷鋒去做了。雷鋒的一生告訴人們,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令他感到幸福快樂的時代。
一個幸福快樂的時代成就了一個小個子的青年的快樂,他在這份快樂中走向永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