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最近發表了一篇評論員文章《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對此,人們議論甚多;議論之中,反對居多。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它的特點是傲慢空洞、色厲內荏。文章通篇是嚇人的語句,卻沒有一句實在的內容;通篇大談“改革”的必要,可就是不說要“改革”什么。雖然文風惡劣,它卻也從反面微妙地道出了作者和授意者的緊張心態。
文章里說:“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該分都分了,剩下的不太好分了;不好分也要分,不分到傾家蕩產不罷手。中國還有什么沒分呢?無非是鐵路和其它不多的幾個大型國有企業,以及那些可以產生利潤的媒體、學校和醫院之類的“事業”單位。
孔夫子說,“溫故而知新”,圣經里說“陽光之下,沒有新事”。“資改派”們其實并沒有多少新鮮的套路,他們做的,無非就是先把公有制的企事業單位搞得聲名狼藉,然后再把里面的人分化離間為三六九等,最后將“快化了的冰棍”白送給他們自己。為什么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公共衛生和教育投資一直在世界最低水平徘徊?不是不可為之,而是不為之;不把公有制實體搞臭,就沒有將它們私有化的理由。這和當初大量國有企業資金鏈被有意斷裂如出一轍。比較一下,事業單位所謂的“績效工資”,像不像當初企業的“獎勤罰懶”?想象一下,如果醫院、媒體、大學、鐵路和“中石油”等成了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民營”,那里的“白領”和工人同從前“轉制”的國企工人的下場能有什么區別?
我們都記得,當初工人被下崗,農民被搶占土地的時候,社會上的許多人,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和所謂的“白領”們是麻木不仁甚至落井下石的。當新的“三座大山”壓向“弱勢群體”的時候,這些人是暗自慶幸甚至幸災樂禍的。他們大概覺得,“改革”就是專門給他們謀福利的事業;“改革”了,這個社會就由他們來主宰了。但是很可惜,這樣的夢想就要被深化的改革粉碎了。現在,工人和農民身上的血汗已被榨干,繼續壓榨他們,整個社會將立刻烽煙四起。但資本的貪婪卻又是沒有止境的。于是,這個貪婪的魔爪開始伸向這些以知識分子和“白領”們為主要成份的所謂“中產階級”。
我估計,目前那些有幸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可能會有一種暗自慶幸的感覺。他們可能會天真地以為,他們是“改革”別人的,自己永遠不會被“改革”。會是這樣嗎?我勸這些人丟掉幻想,資本同樣不會放過他們。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改革”完畢,所謂的“政改”就會啟動,昨天工人的命運,今天“白領”的命運,就是明天公務員的命運。
最近幾年,對國有企業所謂“壟斷”的譴責甚囂塵上。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聲音有很多來自普通群眾。他們不去批評目前國有企業管理上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而是把諸如汽油和電訊服務的高價和國有企業的所有制形式無根據地聯系在一起。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房地產并不是國有壟斷企業,難道它的價格被競爭低了嗎?豬肉蔬菜也不是由壟斷國企經營的,它們的價格是平穩的還是節節竄升的?今天,有許多“白領”都有自己的汽車,他們中的許多人大概以為,石油企業私有化了,他們的汽油就會便宜了。恰恰相反,更可能的是,石油企業私有化之日,就是他們開不起車之時。現在中國哪個城市不堵車?那些開高檔車的“先富”們現在可以住上高檔住宅,卻沒法用上不堵車的“高檔公路”。石油企業私有化了,汽油的價格很可能會高到大多數的的車用不起汽油。到那時,路也就成了“高檔”人的路,一定會有人像說“房子不是給窮人蓋的”一樣,說車不是給窮人開的。
什么叫“微詞”?質疑而已。三十多年,對于“改革”的質疑從來沒有斷過。對于這些聲音,以往的做法是一句“不爭論”打發了事,人們從來沒與見過誰在乎過什么“微詞”。這次怎么不同了呢?是什么原因使我們那些動不動就刺刀見紅,“殺開血路”的“資改派”們,要放下身段專門為“微詞”發一番“人民日報評論”呢?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這一次他們將要出賣的人,正是以往那些幫他們數錢的人。他們在更大規模地掠奪這個社會的財富時,也將越來越多的人推向了他們的反面。事實上,在一個經濟殖民地的社會里,所謂的“中產階級”只能是個“傳說”,它即使存在,也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它的破產是歷史的必然。越來越多的“白領”和“中產”正從夢中清醒過來,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工農大眾的相似命運,開始將自己的前途和民族的前途放在一起思考。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這個群體的思考開始顯現出某種威力,雜亂無章的“微詞”開始形成輿論,這種輿論又開始匯成社會壓力,這個壓力帶來的危機已經讓那些“資改派”們感到了陣陣寒意。因此,這篇評論里的那種故作鎮靜的“寧要什么,不要什么”的聲音,其實是戰戰兢兢地發出來的。
中國的資改私有化是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青蛙們也是分批分期被煮的。這樣的“資改派”撕裂了社會,造成了勞動者內部的諸多不公平,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企事業職工退休待遇的不同。現在,那些令人羨慕的事業單位工作也將淪為和企業一樣了。我希望,當年那些命運悲慘的國企職工此刻不要幸災樂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殘存的重點國企和公有制的醫療教育體系,是所有勞動者的最后一點資本;失去了這點資本,他們重新翻身將要經過一個痛苦而漫長,充滿著血雨腥風的過程。
“資改派”們感到了危機,勞動者也身在危機之中,整個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上,何去何從,將是一場生死較量。頂住資本的最后沖擊,危機就有可能成為轉機,三十多年來少數人擺布多數人命運的狀況就有可能就此改變。一個人的“微詞”是人微言輕的,千萬個“微詞”合起來將排山倒海。全體勞動者團結起來,將“微詞”匯成最后的吼聲,“將我們的憤怒吶喊出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