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打假斗士”方舟子指責韓寒作品有他人代筆,引發(fā)了方舟子陣營和韓寒陣營之間的一場大論戰(zhàn)。我也因為以下原因而關心起這一事件。
第一,方舟子打假的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學領域,而他這次卻闖入了真?zhèn)闻袛啾容^困難的文學領域。況且,韓寒成名已久,關注、追捧過韓寒的媒體人和知識分子不計其數(shù),他們讀過韓寒的東西,與韓寒也多有接觸。如果韓寒作品大多數(shù)是他人寫的,并且他的確如方陣營人士所說的是個草包的話,俗話說文如其人,按常理那些接觸過韓寒的媒體人和知識分子總是應該有所懷疑才是,但是我們卻從未聽到他們發(fā)出懷疑的聲音。基于這些考慮,我的第一反應是方舟子這次很可能走入了誤區(qū),認為方韓之爭會成為方的滑鐵盧,因此就產(chǎn)生了觀察的興趣。
第二,方舟子打假,以往的命中率是很高的。如果這次再被他命中,如果韓寒真如其所言是被假造出來的,將會有什么后果?如果韓寒是假造的,恐怕這可稱得上中國文壇史第一丑聞了。因為它不僅反映出韓寒和他背后操縱者的詭詐,而且反映了那些追捧過韓寒的媒體和知識分子嚴重缺乏常識甚至腐敗。正是他們把韓寒捧到了“當代魯迅”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方韓之爭把大量追捧過韓寒的媒體人和知識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
第三,方韓之爭持續(xù)發(fā)酵,引得無數(shù)網(wǎng)友、知識分子、媒體人參加,是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論戰(zhàn)。此前也有類似的公共論戰(zhàn),如汪暉抄襲門,但此事與汪暉抄襲門有很大不同。汪暉抄襲門的討論從頭到底由意識形態(tài)主導。在該事件中我是連一句評論都不敢發(fā)的,因為不管你怎么說,你都馬上會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進而被劃入中國語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這對培養(yǎng)成熟的“公共空間”沒有什么好處。但是方韓之爭中大家關心的主要是真假問題,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不大。這就增加了講道理的空間。我因此也想從這次方韓大戰(zhàn)一窺我們公共討論的質(zhì)量與公共空間的建設問題。
本以為,這場爭論也許不會有勝利的一方。但是只要憑事實講道理,爭論各方就會從中學習,對問題會有更深的認識,甚至學會對他人觀點的尊重。但是到目前為止的結(jié)果卻令我大失所望。支持韓寒的一方包括韓本人的表現(xiàn)極其令人失望,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在一些基本常識和是非問題上反應麻木,整個論戰(zhàn)就像是雞鴨對話。這就引起筆者想說幾句話的欲望。
方韓之爭的重要性
方韓之爭開始后公共知識分子就該事件的性質(zhì)和重要性發(fā)表了不少觀點。我在這里針對某些比較具有影響的的觀點加以點評。
有人說,代筆與抄襲不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代筆的做法,韓寒作品即使有人代筆也不是一件性質(zhì)嚴重的事件,不值得大作文章。還有法學教授寫文章說:“代筆本屬于著作權的私權范疇,只要著作權人自己沒有發(fā)生分歧,外界無權置喙。”該教授因此指責方陣營人士“不尊重私權”。我的看法是:代筆問題的嚴重性多大完全取決于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首先,代筆人與署名作者之間有沒有一個成年人之間的契約性首肯。第二,一旦當人們知道了署名作者的一些作品是由他人代筆時,這一真相能在多大程度上毀壞署名作者的地位。一般來說,代筆作品在署名作者所獲得的地位和利益中所起的作用越關鍵,署名作者就越不敢把作品的真正作者公布于眾,代筆也就越接近于欺騙。
有了這兩個準則后,方韓之爭的性質(zhì)就清楚了。假如韓寒未成年時的作品的確是由一位成年人代筆的話,這里不僅僅有韓寒和那一位成年人在對社會共同進行欺詐的問題,而且還有這位成年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一個尚未成年、不能做出成熟判斷的韓寒的問題。倘若如此,那位成年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目前有人推斷這位背后的成年人就是韓寒的父親,于是接著就有人用大人為小孩做作業(yè)為類比來為韓寒開脫。然而,為小孩做作業(yè)與為小孩寫小說是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事情。韓寒的作品出版后馬上給他帶來了榮譽、地位和金錢。這并不是因為這些作品有多高明,而是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出于一位少年之手。韓寒頭上的著名作家、現(xiàn)代魯迅、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等等光環(huán)其實都是少年天才光環(huán)的延伸。方陣營中有人說韓寒應該回歸他賽車手的身份。但是,如果沒有少年天才光環(huán)所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利益,韓寒會有步入賽車手生涯的物質(zhì)基礎嗎?難道我們不知道一個家境普通、七門課不及格的中學生在當今中國最有可能的結(jié)局是什么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韓寒的早期作品到底是誰寫的,或者說韓寒在這問題上是否有嚴重欺詐行為,就成了方韓之爭的關鍵。方舟子緊抓不放,韓寒又發(fā)誓賭咒,又出示文稿,又告上法庭,個中原因即在此。
有人抱怨方韓之爭轉(zhuǎn)移了我們的注意力,使得更應該討論的問題,比如吳英的死刑宣判、官員貪污腐敗、弱勢群體利益等等問題都被忽略了。這個觀點我也不能同意。吳英問題很重要。官員貪污腐敗和弱勢群體利益問題更要關心。但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國家僅能容得下幾個議題嗎?我們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嗎?多元化的關鍵之一就是社會議題的多元化。筆者認為方韓之爭很重要,因為它的核心是道德和誠信。沒有道德與誠信,何談治國平天下?更何況,如果韓寒早期的作品的確是他人代筆的,那就是在利用“少年天才”這一賣點來愚弄和欺騙讀者并從中漁利。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而讀者群體也是可以以買了假貨受騙為理由對韓寒進行集體訴訟的。當然,不少人是很自私的:三鹿奶粉吃了會生病,因此個個義憤填膺;假作品吃不死人,管他呢!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如果我們今天能容忍寫作上的欺詐行為,明天就會為了某種便利自己加入欺詐行列。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只配生活在一個充斥劣質(zhì)產(chǎn)品的社會中。
不久前,網(wǎng)上發(fā)表了署名為韓寒的三篇博文《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不少知識分子摩拳擦掌準備展開辯論。這些人士認為方韓之爭使得一個更值得討論的問題被邊緣化了。這我也不能同意。持有這一觀點的知識分子缺乏的是如下常識:人文領域文章的力量和重要性往往不在文章本身的觀點,而在于這些觀點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以及是誰說的和在什么時候說的。“韓三篇”觀點混亂、邏輯不清、表述淺薄,從文章質(zhì)量來看它是不值得給予任何重視和評論的。“韓三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署名作者韓寒是一個著名作家,是一個曾經(jīng)對時政不斷加以抨擊的意見領袖。這樣身份的作者的言論總是有討論價值的,更何況這一作者思想突然趨于保守?背后的原因的確有很大的探討價值。問題是,韓寒是不是“韓三篇”的真正作者?韓寒是不是他以前所發(fā)表的那些抨擊時政的博文的作者?如果“韓三篇”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甚至是一個有某種背景的人士,討論“韓三篇”還有意義嗎?“韓三篇”之所以討論不起來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方韓之爭的特色:常識加邏輯與奇跡加信仰之間的爭斗
首先必須指出這次方韓之爭中方陣營的特殊性。以前方舟子與他人論戰(zhàn)時,他往往是論戰(zhàn)一方的絕對領袖,而“方粉”則積極搖旗吶喊,領袖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定了每次論戰(zhàn)的特色。而這次,方陣營中不斷有其他人士加入,這些人在其它議題上很可能會站在方舟子的對立面,他們的價值觀和知識構(gòu)成也與方舟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加入方陣營只不過是因為關注了韓寒的作品后得出了與方舟子相近的判斷。他們的加入豐富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方韓之爭的性質(zhì)。所以,本文所指的方陣營并不是一個“方粉”集團,而是一個以方舟子品牌為平臺的松散倒韓聯(lián)盟。由于是個松散聯(lián)盟,方陣營所發(fā)表的觀點和提供的證據(jù)始終是參差不齊。但是,在反復看了韓寒的一些文字和采訪視頻后,我認為方陣營的以下幾點質(zhì)疑由于證據(jù)比較確鑿再加上符合常理,放在一起看對韓寒的殺傷力是很大的。
1)韓寒父親的文章說“韓寒寫文章的潛能,其實也是在初二時發(fā)現(xiàn)的”,并說此后他給韓寒在縣圖書館辦了一個證,在那 里,韓寒“接觸到眾多的少兒報刊”。韓寒的《三重門》是在高一寫的。《三重門》中涉及的政治、歷史、文學知識無數(shù),直接引用的文本數(shù)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書籍的內(nèi)容非常晦澀。如果韓寒是一個初二還在接觸少兒報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間突然讀起來了(并且讀懂了)這么多書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
2)韓寒公布了《三重門》手稿,并堅稱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韓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凈,修改極少。于是方陣營就有人說,任何一個有寫作經(jīng)驗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個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很難從頭到底不經(jīng)修改就寫出來的,韓寒分明是謄寫了別人已經(jīng)寫完的稿件。
3)《三重門》明顯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話語、場景和思維方式。話語和場景,特別是思維方式是很難從書本中學來的。況且,一本寫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說也完全沒有必要大量運用文革時代的話語和思維方式。(這一論點的邏輯可用如下例子說明:即使是在七歲就寫下“詠鵝”佳句的天才駱賓王,也絕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經(jīng)歷在七歲時去寫“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樣的詞句。這一論點的邏輯非常強大,韓陣營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 )
4)作為《三重門》作者的韓寒擁有大量知識,但是視頻訪談中的韓寒卻是無知得可愛。比如,韓寒書中用了大量的黨史和文革知識,但是他平時講話中卻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風聯(lián)系起來。他書中熟練運用了《紅樓夢》中的典故,但是他卻在鏡頭前坦承沒有看過《紅樓夢》。他成名作叫《三重門》,但卻在一次電視節(jié)目中說他忘了書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訪談中說他并不懂儒學和什么學什么家的,但《三重門》卻熟練地引用了老子、莊子和荀子的文字。總之,從有關韓寒的視頻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熱衷談論賽車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個具有大量閱讀經(jīng)歷的文學家和一個對時政有自己見解的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5)韓寒對方陣營質(zhì)疑的反應很不正常。到目前為止,韓寒對于方陣營提出的關鍵性質(zhì)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應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韓寒的回應方式更多的是辱罵、發(fā)毒誓、兩千萬元的懸賞、展手稿、挑撥離間、上法院,完全看不出一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天才青年的內(nèi)涵。方陣營中更有人說,如果韓寒確是一個曠世奇才的話,在這么多人對他開始懷疑的情況下,他應該選擇與方舟子進行辯論,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場的情況下作一篇命題文章和回答幾個問題來展示一下才華。但是,韓寒不用最為簡單有效的手段來正面回應方陣營的質(zhì)疑,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在論戰(zhàn)中,方陣營的人也許逐漸認識到,除非韓陣營中有核心人士出來揭露內(nèi)幕,通過考證他們是得不到鐵板釘釘式的證據(jù)的。因此,他們就不自覺地運用了歸謬法 (reduction to absurdity) 來訴諸人們的常識。比如上面第一點,讀過書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個少年在一年多時間是看不完《三重門》中出現(xiàn)的那些書的,并且其中很多書也是一個少年既不會感興趣也看不懂的。這一點質(zhì)疑與一般人的常識十分相符。我自己這輩子就沒有接觸到過一個能與《三重門》作者的讀書能力相比的人。當然,別人不行不等于韓寒不行,他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天才。國人相信天才的存在就像義和團相信刀槍不入的神術一樣,因此中國各路天才比較多,盡管近代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都是西方人。好吧,就讓我們假設這世界的確存在天才并且韓寒就是天才。在這一假設下,我們就會得出“在讀書能力、理解能力和對人生的洞察力方面,韓寒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天才”這樣的結(jié)論。因為,至少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除了韓寒外,我們似乎再沒有聽說過第二個在短期內(nèi)看了這么多著作,閱歷和思維方式那么早熟,并寫出了一部二十萬字的、一稿定型的長篇小說的少年了吧?按這個邏輯推下去,中國出現(xiàn)韓寒這樣一個天才的概率(連死去的帶現(xiàn)在還活著的中國人加在一起)至少要小于十幾億分之一。
鑒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對方陣營五點中的每一點作出分析。總之,以上一、二、三點的內(nèi)在邏輯是:如果韓寒是天才的話,這樣級別的天才出現(xiàn)的概率是極小、極小、極小的。而四、五點的邏輯則是:如果韓寒的確是個曠世奇才的話,那么四、五兩點是不會成立的,但是它們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結(jié)論就只能是韓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還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騙子。方陣營的有效推論加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邏輯學上的歸謬法。筆者想過許多方法試圖駁倒方陣營的這些有效證據(jù),但是都沒有成功。因為當我想要駁倒以上五點中的前三點時,我必須通過各種證據(jù)和方法把韓寒推崇為一個從少年開始就是在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知識和邏輯能力樣樣超群的天才,但是當我想要駁倒方陣營的第四和第五點時,我又必須要強調(diào)韓寒是個平常的人、一個普通的八十年代青年、一個讀書前看后忘和說話顛三倒四的人。我把韓寒想成任何一種人都無法全面面對方陣營的核心證據(jù)。我碰到的問題也是韓陣營人士所碰到的問題。
現(xiàn)在來分析一下韓陣營在這次方韓之爭中的表現(xiàn)。這兒所說的韓陣營主要包括韓粉,發(fā)表過有利于韓寒觀點的人,以及一些曾經(jīng)追捧過韓寒并且繼續(xù)明確或是實質(zhì)上支持韓寒的一些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這也是一個松散的群體。
對于方陣營的質(zhì)疑,韓陣營的回應手段也可以總結(jié)為兩個詞,即奇跡加信仰。在支持韓寒的文章中有幾篇文章體現(xiàn)了一定水準。其中一篇說只要樣本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人數(shù)多到一定程度),類似韓寒這樣的天才是有可能出現(xiàn)的,另一篇則是用老舍手稿的整潔程度來說明至少有作家還是有能力寫出非常整潔的手稿的。言下之意,奇跡如果能夠發(fā)生在老舍身上,那也就能發(fā)生在韓寒身上。這兩個論點在邏輯上都是成立的。這兩篇文章的最大問題是:方陣營的核心推理邏輯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而是歸謬法。這兩篇文章沒有回答方陣營所提出的第三點以及他們提出的第四、五兩個疑點。關于方陣營所提出的第四個疑點中的一小部分,即韓寒在訪談中甚至不能說出自己小說書名《三重門》的意思,韓寒辯解說他是不愿意回答,因為現(xiàn)場氛圍充滿惡意。為此我專門把整個視頻再看了一遍。我發(fā)覺,在節(jié)目的后來階段,韓寒和觀眾之間的互動氣氛的確是有問題,但是在節(jié)目主持人問韓寒這一問題時,當時的氣氛是相當友好的。
剛才討論過的兩篇支持韓寒的文章都直接向方陣營的核心論點展開了反擊,而且他們都采取了講道理的方式。在韓陣營中,這樣的文章非常少。韓陣營甚至有人搞政治正確,這種做法令我感到非常不安。比如,網(wǎng)上有一篇我認為是方陣營中出現(xiàn)的立論最為清晰的文章之一,但是其作者卻因為他曾經(jīng)的異見人士身份而被一些韓粉質(zhì)疑和辱罵。這篇文章又不是在講什么政治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炎髡叩恼斡^點扯進來呢?當然,這并不是一部分韓粉才有的問題,而是國人的通病。去年司馬南在網(wǎng)上指責于建嶸在山東滕州市青年田某“因為強拆自焚”事件上有嚴重歪曲事實和造謠的嫌疑。我看了之后覺得,如果于建嶸真能把事情說得那么離譜而社會又沒有反制的話,那也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分別找了三個人想了解一下真實情況。沒想到,他們?nèi)嘶卮鸬暮诵木褪牵核抉R南是五毛,相信他做什么?
我們中國人喜歡賦予自己的言行以一種無上的道德感,自我感覺極其良好;我們中國人喜歡把觀點等同于人品,并且不知道人品要比觀點更重要;我們中國人只喜歡、并只能聽懂和相信自己想聽的故事;我們中國人往往因為相信自己和同仁目標的正義性而漠視、容忍甚至是理解和保護自己和自己同仁手段的不正當性。正因為如此,在當前中國這樣一個失范的國度,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環(huán)保主義、左派、關心弱勢群體等等一股腦兒都有可能成為流氓和騙子尋租的大舞臺(而不僅僅是塞繆爾·約翰遜所說的“避難所”)。如果韓寒這一品牌真是假造的話,他不就是具有以上弱點的人追捧出來的嗎?
韓陣營的其它觀點都有以下兩個特點:1)他們都回避方陣營對韓寒的一些關鍵性質(zhì)疑,2)他們都把韓寒作家身份的真實性作為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分析問題的出發(fā)點。除了鐵桿韓粉外,這些人大多數(shù)都是媒體人和公共知識分子。對鐵桿韓粉來說,韓寒就是崇拜的偶像,是他們的宗教。我除了對韓粉大規(guī)模地用臟話罵人很有異議外(少數(shù)方陣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樣的問題),他們的真誠信仰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但媒體人和不少知識分子怎么會和鐵桿韓粉的立場如此一致的呢?回答這問題前我們先來聽聽一些知識分子自己的聲音吧:
“無法想象寫作這樣能夠獲得巨大快樂的事要交給別人去做。” “我相信我對文字的感覺 …。我的確信現(xiàn)在又多了一個理由——現(xiàn)在韓寒都被眾多好事者翻個了底朝天了,依然沒有任何靠譜的證據(jù)證明韓寒有代筆。”“所有我們至今看到的所謂方韓混戰(zhàn)中的證據(jù),無一例外的全部是無效證據(jù)!用無效證據(jù)指責人,野蠻啊!”但是這三個評論者都回避了方陣營的關鍵性質(zhì)疑。
不少公共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士在回避方陣營的關鍵性質(zhì)疑的同時對方舟子的所作所為乃至人品進行了攻擊。有人說:“若說真?zhèn)危档觅|(zhì)疑的可不止他(指韓寒),從領導到各種星都值得質(zhì)疑。偏盤問他?”“所謂代筆大戰(zhàn),最讓我震驚的不是公然構(gòu)陷,而是構(gòu)陷者的大義凜然和極度道德自戀,與羅伯斯庇爾如出一轍。”對于這類言論,我想指出:以往被方舟子質(zhì)疑的人物中不少還是有一定權勢的。更重要的是,雖然社會上許多人都值得質(zhì)疑,但是作為方舟子個人來說他想質(zhì)疑誰就質(zhì)疑誰,這是他的自由。如果方舟子當上了國家首腦,那也許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方舟子僅僅是一個“打假斗士”,不是集權國家的首腦。再說就證據(jù)看,他對韓寒的質(zhì)疑至少不是什么公然構(gòu)陷。
為什么這么多知識分子這次不能就事論事呢?原因很多。曾經(jīng)捧過韓寒而難改口,在發(fā)表意見之前沒仔細作過研究,內(nèi)心善良加輕信,不喜歡方舟子,不一而足。但是,我看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論大概是道出了不少公共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內(nèi)心的擔憂:“如果韓寒被搞掉,中國將倒退20年;如果連挺韓寒的眾多知識分子都被搞掉,中國將回到文革。”這話是過頭了,但里面的意思還是很清楚的:南方報系和大量的知識分子多年追捧著韓寒,他們與韓寒的淵源較深,韓寒如果隕落的確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兒,我談一談近日來我研究方韓兩陣營的觀點以及韓寒的早期作品和視頻采訪資料的歷程。方韓之爭發(fā)生了一段時間后我才開始關心此事,開始時沒有預設立場,只是好奇。后來發(fā)覺方陣營加入了不少獨立人士,而且有些論點非常言之成理,于是我就開始考察韓寒早期的作品和以前采訪韓寒的視頻資料。起初,我的一個很大動機就是想看看方陣營的主要論點是否站得住腳。我的學者習慣使我對聽上去合理的觀點有一種出于本能的質(zhì)疑心態(tài),雖然我的質(zhì)疑在調(diào)查之后也經(jīng)常被自我否定。這一次,在我反復研究韓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訪資料后,我不但沒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駁方陣營核心觀點的方法和證據(jù),而且還發(fā)覺方陣營的核心論點和證據(jù)是非常站得住腳的。
我并不想把自已的結(jié)論強加于任何人。但在文章結(jié)尾,我想以朋友的身份懇求那些已經(jīng)公開站在韓陣營一方的媒體人和公共知識分子也能和我一樣拋開成見、訴諸常識,認真去研究一下韓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訪視頻。我相信,只要韓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真是他自己寫的,你們就一定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能直接駁倒方陣營核心觀點的證據(jù)的。如果你們也和我一樣最后發(fā)覺方陣營的核心論點是合理的話,那就應該慎重了。你們多年來在中國的公民社會成長、法制建設、環(huán)境保護和弱勢群體保護等等方面都有過重大貢獻。方陣營之所以能在網(wǎng)上對你們進行犀利的抨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你們多年來打造“公共空間”的努力。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方陣營人員的構(gòu)成在不斷變化。方陣營早已不限于方舟子和他的粉絲了。網(wǎng)上越來越激烈批判你們的人中,許多人都曾經(jīng)是南方報系的報紙和雜志的忠實讀者。這些人都受到過你們的“啟蒙”。因此,一篇如《“差生”韓寒:用十年的時間證明自己》這樣的長文不但不能搪塞他們,反而會使他們感到被侮辱,繼而憤起從文章中找出一大堆問題使你們難堪。方陣營自認為通過推理已經(jīng)把“韓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筆”這一命題的可能性證明到了99.999…%,所以你們的如下邏輯 -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證明韓寒早期的作品由他人代筆,那你們就是在誣陷韓寒 – 在他們看來是強盜邏輯。方陣營的信心還建立在擁有韓寒這一忠實盟友這一點上。韓寒不但不敢接受質(zhì)疑者的要求以在公開場合展示一下才華的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而且說話不斷前后矛盾,每每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表如下思路不清、語法欠通、行文幼稚的文字給方陣營取樂給你們出丑:
石老師,我是韓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陸一下。感謝你公正的態(tài)度,因為一個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確定一個作家有代筆必須要有證據(jù),這是重大指控。而且從世界的共識上,如果方舟子沒有證據(jù),卻提出和確認這個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無法自證的。這其實從剛開始就剝奪了寫作者的言論自由,因為無法辯解。所以在全現(xiàn)今世界范圍內(nèi)都不會有這樣的指控存在。謝謝,新年快樂。
筆者認為,在方韓之爭中表述的觀點曾經(jīng)有些誤區(qū)也不是什么大事。誰又能事事正確呢?但是,如果站在韓陣營的媒體人和公共知識分子在知道出了問題后還堅持下去,手中的道德資源可能就會在方韓之爭中消耗殆盡。這是非常不值得的。信力建先生的話做些修改后可作為本文的結(jié)尾:如果一旦意識到韓寒有重大欺詐嫌疑還要繼續(xù)堅持保護韓寒,并且僅憑手中所控制的一部分媒體就能對韓寒進行成功保護的話,那么中國就是倒退到世界歷史上都找不到的黑暗地方去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sunz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