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于“不完美”改革的《寧要》一文一經發表,便引起軒然大波,引發全社會廣泛討論,圍繞要不要改革,要怎樣改革的問題,各方態度鮮明,各持己見,立場日趨對立。
“改革”本是一個積極的、正面的、偏中性的詞條,任何時候,任何朝代都需要改革,社會在改革中起伏,在改革中前進。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家庭、個人,都離不開改革。春節時家家戶戶門上貼的春聯中,最常見到的“除舊迎新”,說的其實也是改革,一個家庭的改革,改變過去一年中不好的景象,革除有害的東西,在新的一年迎接新鮮的、健康的氣息。
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改革”一詞最早是由毛主席親自提出來的,正是憑借對舊的社會制度、道德體系、思想觀念進行大膽改革,新中國在他的率領下才得以迅速實現全民平等、公平,實現國家快速發展、進步。
今天,針對《寧要》一文,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就事論事地爭論所謂“不完美”改革,并結合過去三十年改革的種種劣跡表現,最后得出不要改革的結論,那就大錯特錯,也就真正上了特權精英的當。因為不要改革的聲音會被特權精英們定性為阻礙社會發展的保守因素,他們就堂而皇之地以“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名義繼續堅持他們的“不完美”改革。
因此,今天不是爭論要不要改革的問題,而是要什么樣改革的問題,也就是要重新定位改革的出發點,即參照系--“什么是舊”的問題。
顯然,特權精英們所謂的改革,它的參照系是毛主席時代的社會體系,把一切帶有那個年代時代標志的東西都定義為“舊”,凡是“舊”的東西都是改革的對象,都必須要最終革除掉。所以今天,包括以后將來,社會各領域只要還有什么地方有毛主席的影子存在,他們所謂的改革就不會結束,“不完美”改革就會一直進行下去。
過去三十年,中國特權精英所謂的改革,歸根結底就是兩條:改變毛主席時代全民公平的社會體系,建立少數人主導的特權體系;改變毛主席時代城鄉均衡發展的狀況,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犧牲農村欣欣向榮,實現城市虛假繁榮。可以說,中國社會今天出現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根源于特權精英過去三十年所進行的“不完美”改革。
新時代呼喚新改革,今天不是不要改革,而是太需要改革了,需要以過去三十年中國社會改革出的種種問題作為“舊”的參照系,進行全面和徹底的全新改革。具體而言,拋磚引玉提出以下改革呼吁:
1、 改革賣淫嫖娼黃賭毒及貪污腐敗黑社會泛濫的社會現狀,重新回歸毛澤東思想;
2、 改革私有化狂潮席卷全行業的現狀,穩步推進重點領域重新回歸公有制進程;
3、 改革唯洋人是從的外交局面,大膽推行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外交方針;
4、 改革重視城市利益,輕視農村利益的發展策略,實現城鄉統籌、均衡發展;
5、 改革官員唯上是從的現狀,真正實現群眾利益無小事,事事看人民群眾臉色行事;
6、 改革包括司法特權在內的一切特權體系,重新回歸包括醫療在內的全民公平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