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公職人員對“裸官”的認同度相對較高,有38.9%的公職人員認為配偶可以擁有外國國籍,而公眾的比例則為34.2%同比高出4.7個百分點;
2,行政級別越高的公職人員對“裸官”更寬容,接受調查的省部級、司局級和縣處級的公職人員中,有超過半數的各級官員認可子女擁有外國國籍或者外國永久居留權。而在認可“不得擁有”外國國籍或外國永久居留權選項上,省部級高官的比例最低。
這是一個比臺灣何時統一和南沙爭議是否用武更嚴重的問題。
我上初中的時候讀過一本書,書名叫《錯誤的教育》,受益匪淺,是印度尼西亞名作,作家是誰不記得了。整個故事基本上仍然記得。男主人翁叫漢納非,女主人翁有拉比亞、科莉和漢納非的母親。拉比亞是漢納非的本土妻子,美麗,溫良恭儉讓,典型的東方女人;漢納非去英國留學,接受西方教育,并學有所成,受到西方人的尊敬、有好,他身邊的所有外國人沒有一個把它視為異己異類的。但他并不滿足于此,還想變成西方人躋身于西方上流社會;后來娶了一個西方美女科莉做老婆,并加入英國國籍。從他加入外國國籍的那一天起,他發現自己反而被身邊的英國人視為異己異類了,他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科莉染上霍亂病死了,漢納非也一事無成的回到了家鄉;最后,在種種內心的責問、抗爭與反思中不能自拔而服毒自殺。
當時的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 漢納非接受的是荷蘭式的西方殖民教育。做一個“人上人”是漢納非的夢想與追求,他做到了,結果卻出乎他的想象和預料:眾叛親離,妻離子散,自己也不得不自殺才得以解脫。漢納菲是印尼土生土長的土著少爺,自小喪父,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將他寄養在一個條件殷實的荷蘭人家里。他上的是荷蘭殖民者在印尼開辦的學校,接觸的多是荷蘭人或者和他一樣接受西方教育的土著居民,習慣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恪守西式的社交禮儀文明,有如《阿Q正傳》里的假洋鬼子。漢納非的母親本來是要教授印尼傳統文化給漢納非的,由于從小把漢納非寄養在一個荷蘭人家里,她沒有機會這樣做;等漢納非長大以后,他又沒有能力這樣做了,漢納非的西化便成了不可抵擋的趨勢與結果。漢納非的母親的最大錯誤在于把讓漢納非接受“最好的教育”看得高于教他怎樣做一個印尼最需要的人!漢納非的悲劇在于蔑視自己的民族文化,錯誤的附庸于殖民文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