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書寫道德的高尚答卷
任何一種規范都無法獨立承擔起回應和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重任,但社會往往會因有不斷出現的如見義勇為這樣的道德行為而變得更加美好,令人欣慰和向往。這是因為道德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內在需要,它會不斷地引導著每位公民確立起一種應有的生命和道德自覺,也激勵著更多的社會個體積極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見義勇為自古就是俠義之士恪守的行為準則。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宋史·歐陽修傳》中強調:“性格剛勁,見義勇為,雖前有機阱,觸發,不顧也”,就是要求人們要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情懷,在危急、危險時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匡扶正義的善舉和義舉。無論是直面歹徒時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奮勇向前的俠肝義膽,還是在各種突發事件和災害事故面前表現出來的古道熱腸、舍生忘死、義無反顧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者往往通過自身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犧牲行為捍衛了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人身安全,他們經受了在危險、危急、危難時刻生與死的搏斗與考驗,他們體現出的是一個時代的人們在文明創建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正是這種精神和品格,有力弘揚了社會正氣,成為引領更多見義勇為者勇于和敢于見義勇為的標桿,成為現代社會激勵每一個公民奮發圖強、振興祖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和精神追求,成為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
見義勇為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善舉和義舉,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中華民族舍己救人、匡扶正義、扶危濟困、鞭撻邪惡的見義勇為美德,沒有因時代變遷而過時,更沒有因為一時出現的“英雄流汗流血又流淚”、“扶不起”等問題而消失,相反,在經歷時代的洗禮后歷久彌新。從上世紀60年代“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到80年代大學生張華勇救跌入糞池的老農,從90年代見義勇為青年英雄徐洪剛,到新世紀以來一批批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英雄”稱號的見義勇為者,再到近些年來先后涌現出的見義勇為事件,比如,從長江大學十余名大學生“結梯”勇救落水少年,到只身赤手承接墜樓女童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從黑龍江大漢謝尚威徒手接墜樓15歲少年,到跳入冰冷河水勇救落水母子三人而失去生命的河南遂平縣農民李國喜……無數見義勇為者的善舉和義舉讓人堅信,見義勇為是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動力,也是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強大引擎。它時刻召喚著廣大群眾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勇于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人身安全,這是對社會正義感的張揚和維護,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
見義勇為也是一種愛心的傳遞,每一個公民都應成為愛心傳遞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社會是需要正氣、正義的。每一個見義勇為行為本身就是對社會正氣的極力弘揚和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盡管每一個見義勇為行為往往只發生在一瞬間,但它是廣大社會主體“仁者,愛人”之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的長期積淀,它表現了一個社會對道義或道德價值目標的認識和實踐態度,是每一個富有正義感的生命呈獻給道德的一份高尚答卷。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見義勇為行為群體和個體事件本身就是一場極具教育意義的愛心傳遞。古人曰:“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對于每一個公民來說,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應成為觀望者,不應僅僅止于對見義勇為者的感動,甚至一直只是社會道德建設的搭便車者,而應積極成為劇中人和重要角色,成為愛心傳遞的自覺倡導者、參與者,成為在全社會營造人人見義勇為良好風尚的積極推動者和踐行者。對相關職能部門和公職人員來說,一定要重視從政策、機制、執行力等方面積極承擔起對見義勇為者的尊重、保護、支持、感恩和幫助的責任,努力減少道德領域的“搭便車”現象,努力營造鼓勵和崇尚見義勇為精神與行為的社會風尚,讓見義勇為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為。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副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