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月23日刊登的“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文,已經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思想波動,影響極其惡劣,在兩會和十八大召開之際給全國人民添了堵,直接破壞了團結穩定的局面,嚴重干擾了黨中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
該文以挑唆的語言暗指我們黨內有人反對“體制機制”的改革,是“既得利益者”。 例如,該文說“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余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人們從這些話里都能領會到作者是在指黨內有“穩妥”派和“積極”派,“穩妥”派要將問題矛盾以“擊鼓傳花”的方式傳到下一代黨的領導集體。這就損害了黨的領導集體團結一致的形象。這樣一種局面怎么能不讓人民憂心忡忡呢?
該文恐嚇道,“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這無非是說,不按照“積極”派的意志去“改革”,黨就會有危險。人民擔心了,“積極”派的改革是要把全部作為社會主義根基“體制機制”都改掉,不按照他們的意志來,他們會把黨怎么樣?令人民擔心的還有 該文描繪的“改革”前景:“觸動現實利益”、不再“周全某些利益”直至“天變”。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是否還有活路?總之,該文讓人民擔心起黨和國家的前途、社會主義的命運和自己的生路,好像是在有意制造混亂,其作用不亞于“茉莉花”。
這么一篇反動透頂的文章是怎么炮制出來的?是作者的無知還是別有用心?如果是無知,作者要向人民檢討和道歉,保證以后不再犯此類錯誤。如果是別有用心,建議安全部門徹查此事,打擊和粉碎反動勢力的顛覆活動。
《人民日報》是黨的喉舌,也是人民了解黨的戰略方針最可靠的媒體。為什么刊登了這么一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文章?《人民日報》應該向全國人民作出解釋,以便消除惡劣影響,恢復人民對《人民日報》的信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