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什么是微詞。文章說:“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看來所謂微詞就是“非議”,非議來自哪里呢?有既得利益者、有媒體公眾、還有“一些人”。把這三者加起來,恐怕不是少數人了,是多數人的問題。改革對多數人都引起了非議,這就不是微詞,而是眾詞。眾詞對改革有非議,那么我們是否要對“改革”認真的思考一下了呢?當然,文章稱寧要微詞,胸懷還是夠寬廣的。
再來看看什么是危機。文章說:“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原來所謂危機就是改革停滯,是因為有不同聲音的出現,干擾了改革不能推進。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了。
為什么評論員感到改革停滯了呢?文章說:現實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余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一是有阻力,這個阻力來自既得利益者;二是有風險,這個風險來自一些人“不進”;三是有幻象,這來自當政者的心理。我要說評論員的低能就低在這個地方,他看重的是既得利益者、“一些人”和當政者的態度,沒有認清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是忠實的推動力量。有些認識很有必要澄清:
首先,改革是人民群眾的共識。人民群眾是支持改革、擁護改革的。人民群眾永遠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我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沒有人民群眾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自己的利益,改革將寸步難行。事實上,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刻也沒停止過。尤其是近十年來,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糾正了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使得改革的航船乘風破浪,永往直前。
第二,改革要有正確的方向。改革不是忽悠,含含糊糊、做籠子,把人趕進籠子,一刀刀宰割,違背了總設計師的初宗。改革最危險的是放棄了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現在一些極右專家的鼓動,什么“頂層設計”給人一頭霧水,他們不站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上搞改革,而搞不接地氣的“頂層設計”和全面推行私有化,嚴重背離四項基本原則,這正是在制造危機,而不是文章所說的不要危機。
第三,在改革深水區究竟要啃哪些“硬骨頭”?從文章中只感到“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這就是硬骨頭。試問一下‘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究竟指的是哪些?這樣藏藏掖掖、顛來倒去,讓讀者還是搞不明白的硬骨頭,說了等于沒說。
總之,評論員是擔心改革停滯,其實沒這個必要。只要把“頂層設計”給人一個公開的明晰路線圖,把鄧小平文選原原本本的讀一讀,全面完整的理解,加以實施,改革就會邁開堅實的步伐,闊步向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