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經濟家、國務院資深謀士吳敬璉先生,一再鼓吹“對國有經濟必須進行徹底改革。” 否則,“就不可能建立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體系”。如何推進呢?他說“改革推進到更深層次,是國有大型壟斷企業集團。”推進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說國有大型壟斷企業,“使整體效率難以得到提升”,“經濟增長主要來源于民營部門”。顯然,吳敬璉要把改革推向更深層次的理由是,國營不如民營;公有制不如私有制。借口是“國有大型企業壟斷。”目的是使國有企業私有化。可能從中撈到好處費。
“民間資本進入市場、鐵路、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國有企事業單位。要求貫徹新的改革36條。這就是說,吳敬璉們的理論導向,已經變成了中央政府,解決國有大型企業壟斷問題的方針政策,中國的私有化又要徹底向前推進了。
依據憲法賦予的民主原則,發表點看法還是無罪的——國企的私有化,根本不能解決壟斷問題。
壟斷是指,由少數大資本家為了操縱和控制某一部門或幾個部門的產品生產、銷售、以及材料來源等,以便獲取壟斷高額利潤而成立的協定、同盟或聯合。它是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和最深厚的經濟基礎。
壟斷的形成,在于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在自由競爭過程,大魚吃小魚,必然形成資本和生產的日益集中,這種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通過企業協定,達到壟斷市場。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使其相互妥協,達成一致,形成壟斷集團,即大型壟斷組織。為了維護、鞏固、發展壟斷集團的地位,它們依靠雄厚的財力,直接控制國家機構,使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從而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由此不難看出,壟斷產生于自由競爭,自由競爭產生于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根植于私有制。那么,改變國有大型企業的壟斷地位,使之私有化,怎么能解決壟斷問題呢?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欺人之談。
既然壟斷是一種經濟現象,那么,作為經濟組織的國有大型企業,必然存在壟斷問題。但是,這和資本主義的壟斷具有本質的區別:一是所有制關系不同,資本主義壟斷是以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為基礎;我們的國營大型壟斷企業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二是管理人員性質不同:資本主義壟斷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依據股份占有額的大小分配管理權位,社會主義則不然,董事長、總經理分別由他們的主管上級(黨委、政府)任命;三是產品、銷售、價格、材料嚴格受國家調控,甚至管制。因此,我國大陸的國有大型企業兼有企業性質和政府(社會)雙重職能。企業的高管既是企業家,又享受同級政府官員的待遇。當然,企業領導的這種二元合一的性質缺點多多,易于產生腐敗。但這不是壟斷所造成的,而是政府監管不力的結果。在“官本位”的今天,凡“官”都有既得利益,他們十分害怕丟掉官帽,那些國有大型企業一旦超越國家法律搞壟斷,一是依法對其制裁,二是通過組織程序換人,看他誰還敢壟斷?事實上,我國大陸一些關系國際民生的企業,其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價格一直由國家調控,有些是指導性的,大量的還是指令性的。看不出國有大型企業有多少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壟斷。現要通過所謂改革,讓民營資本(包括外國資本)進入其中,(具說23個已被國外資本控制了21個),明顯是要改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把三分天下僅有其一的國有經濟斬死殺絕,克服壟斷只不過是個幌子,是個騙人的把戲!作為經濟“泰斗”的吳敬璉,難道不知道連高中生都懂得的基本常識:私有制產生自由競爭,自由競爭必然產生壟斷,最終走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忽悠誰呢!?
如果說我國大陸的國有大型企業存在壟斷,那也是改革開放的“杰作”,曾記否?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的“大聯合”和所謂“重組”嗎?在以“資源共享,發揮優勢,利于競爭,減少浪費”的口下,硬把一些相對獨立的企業法人,通過“拉郎配”組建成企業集團。硬是把一專業學科互不粘邊的高等學校合在一起。醫院也是這樣,掛個上掛或聯合的牌子,收費就高了許多-----對于這一切,才經歷了十年左右,又說它們的“整體效益難以得到提升”,“不利于建立市場機制”,欲搞垮之為快。這幫無恥精英真是禍國殃民。
如果說經濟大動脈——鐵路私有化了,被國外跨國公司壟斷了,戰時能順利運輸物資嗎?金融被國外跨國公司控制了,那就不是向美、歐持債有限那么簡單,人家要多少錢就得給多少,我們的經濟就可能被人卡住脖子。能源如煤、電、油這些民生、戰略物資控制在買辦資產階級手里,戰時我們只好不戰而降。這多年來,私人煤礦、油田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礦難事故頻發,剛剛好轉,又要折騰,國退民進。而上述這一切必然形成新的失業大軍,加速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導致上層建筑領域的政治體制改革,使“特色社會主義”,蛻變成帝國主義的附庸。
請不要在改革的幌子下賣國,以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