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性解聘”是遲來的愛
提要:“關懷性解聘”這樣的詞語架構總有一種讓人放不心來的感覺,讓人很容易想到“臨時性強奸”、“保護性拆除” 等官場術語。公眾希望的是,少一點“關懷性解聘”這樣的“遲來的愛”,多一點及時關愛。
安徽渦陽縣72歲環衛工人李顯梅,在兒媳離家兒子入獄后,每天凌晨載著6歲孫女掃街。老人生活處境今年1月經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最近被保潔公司辭退,再度成為社會熱點。渦陽縣城管局回應稱,解聘老人完全是出于人文關懷,因為她在打掃衛生時曾暈倒,72歲高齡已不適應環衛工作,政府部門已為她和她孫女辦理低保與救濟,每月可領取900元救濟金。(新華社)
渦陽縣的有關部門 1月14日 開始聯合辦公,到 2月17日 善后救助工作已落實到位,為李顯梅辦理了城市低保手續,為李顯梅的鄒雅云辦理了孤兒救助金、戶籍手續,使李顯梅一家收入由做環衛工人時的每月800元提高到900元,其中的高度重視、辦事效率都是顯而易見的。
媒體報道這件事創造了一個新詞叫“關懷性解聘”。 “關懷性解聘”這樣的詞語架構總有一種讓人放不心來的感覺,讓人很容易想到“臨時性強奸”、“保護性拆除” 等官場術語,卻又無法“關懷性解聘”與“臨時性強奸”、“保護性拆除” 等同起來,因事件的整個過程也確實體現了“關懷”二字。
但是,我總覺得媒體創出“關懷性解聘”的這樣的詞語,除招人眼球,表達的好像也不盡是善意,彌漫著一種“遲來的愛”況味,隱約在報道沒有交待清楚之處。
一是李顯梅老人的兒媳離家兒子入獄發生在哪一年,李顯梅與孫女相依為命了多少?
二是李顯梅老人原來為何沒有城市低保?
三是保潔公司能否聘用70歲以上的人?
四是此前渦陽縣有關部門對李顯梅老人生活處境是否知情,有無給予過關愛?
這四個不清楚之處,大致可以把“關懷性解聘”定性為“遲來的愛”。如此, 李顯梅老人可能有較長時間處于“愛遲遲不來”的境況中。不過有“遲來的愛”,總比“愛遲遲不來”好。但是,這種愛若能像及時雨,也就不會有后來的“關懷性解聘”了。
李顯梅老人依然擔當起撫養孫女的責任,一方面顯示了親情大義,另一方面減輕了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和壓力。如同面對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的孟佩杰一樣,公眾希望是這樣的感動越少越好一樣,現在公眾同樣希望,少一點“關懷性解聘”這樣的“遲來的愛”,多一點及時關愛,這樣社會會顯得更加和諧穩定。
2012年2月1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