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未來是否面臨戰爭的威脅?這是我始終在思考和關注的核心問題。通過最近五年的認真探索和觀察,我最終得出的結果是很令我沮喪的。以我自己的判斷,我認為中國今后必然會面臨戰爭的挑戰,其作戰對象一定是美日同盟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而且我預判戰爭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在2023-2028年之間,戰事發生的地點在東海和南海一線的海域(第一和第二島鏈之間)。
比起網上一些叫喊戰爭的網友,其實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因為我很清楚地知道戰爭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對交戰雙方都是災難。但戰爭這個魔鬼不是依人的主觀意愿而遠離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矛盾和沖突累積起來無法通過政治、經濟的手段消解,最后必然是以戰爭毀滅的手段加速社會變革。
當我意識到戰爭離我的生活越來越近之后,我自然會把對世俗社會的生活關注轉向對世界局勢的學習和理解。應該說,這幾年的學習是極大地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和格局,對整個世界的發展歷程有了整體性的了解。學習就是要掌握看問題的思路,快速把握問題的核心本質,這樣才能在紛繁的時世中探索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前兩年,我就感覺到現在世界上這么多的矛盾和沖突,其實最終是朝著一個目標去的,那就是中國。美國為什么要做局中東,進軍亞太,攪亂南海,顏色革命、金融危機、轉基因、等一系列戰術動作,目的就是搞垮中國,分裂中國,滅絕中華民族。
有這個看法不是想危言聳聽,我認為這個就是美國的大戰略目標。不要以為帝國主義就是想占我們的領土、資源和勞動力那么簡單,侵略其實早進入4。0時代了。一旦美國的戰略得手,那可以想象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華民族可能成為亞洲的“印第安人”遭受西方人的種族滅絕。到那時候,中國的儒教文明將被基督文明所代替,國家永久分裂,人口大量減少。西方為了達成這種極其卑鄙的目標,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轉基因武器、氣象武器、生化武器、腦控武器、文化武器、戰術核武器等一系列的工具。
中華民族能躲開這“三千年來最大的變局”嗎?我覺得只要我們應對得當,是能躲開的,而且最終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戰略,顛覆西方所主導的世界秩序和價值觀體系,帶動人類文明進入新紀元。
我感覺,當今中國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這樣如履薄冰,生死未知。中國現在面臨的國際和國內問題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復雜和艱巨的。至少在目前看來,中國對于西方的攻勢還是暫時處在戰略守勢,各種情況很不明朗,一個不小心很可能滿盤皆輸。但總體上我們的形勢在走好,戰略態勢在向攻守平衡方向發展。如果我們能按這個步驟再發展十年,中國就將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所以,接下來的兩個五年計劃對中國是否能實現這個戰略非常關鍵,可以說決定了中華民族命運的十年。
要問我為什么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仍然堅持這個觀點,我覺得歷史自然有它運行的規律,如果人類的歷史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那中國模式必然替代普世價值是這種規律的體現。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的苦難史,注定中國是天不能滅,地不能埋的“天命大國”。中國也是命中注定被上天挑選出來繼續帶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偉大民族。
當然,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我比較主觀唯心,這么說也缺乏系統邏輯性。說實話,我本人也不是學理科出生的,但是我認為事物的結果不一定非要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來確認,有時直覺說不定是更接近事物本質的有效手段。這種直覺不是簡單的心理感受,而可能是長期的積累所歷練出來的一種對復雜事物抽象提煉的能力。
平時,身邊有一些時世感興趣的朋友經常和我交流看法,應該說他們很多人是有西方留學經歷的。談到西方的軍事科技往往是贊嘆不已,總覺得中國和西方在軍事方面差距太大,一旦打起來中國根本不是美國的對手,更別提日本加入。每次聽到這種論斷,我的觀點往往是相反的,認為中國最終能完勝美日同盟,這些朋友就會認為我根本不懂什么軍事問題而以嘲笑收場。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和網友討論一下。在我之前網上所發的“我對不可避免的中日戰爭的思考”一文,我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中國的直接戰爭對手是日本,這場戰爭性質是以美國支持的日本軍事集團直接挑起的決定東亞格局的世紀之戰。日本是采取軍事進攻,美國將在旁邊參與圍堵和觀望,視戰局的進展決定是否參戰。
這是我對局勢的整體看法,我之后所有的預判都是以這個格局為出發點的。如果這個格局在今后成為事實的話,那可以肯定地說戰爭的方式是非大型核戰爭方式(無法推演,中美一般情況下不會走到這一步)戰爭手段主要以大型的海、空、天一體戰為主要體現的,陸軍將不是重要的參戰軍種,只做戰略牽制作用。
以此為基礎,我們就可以從衡量雙方的海、空、天實力入手,來推演一下勝負的概率。既然是推演,我的態度是盡量把最壞的打算考慮進去。對雙方實力的分析,將中國的實力往最保守方向估計,美日實力以最大膽方向估計,最后回歸均線。
一、美國 1 中國0。3 俄羅斯0。25 日本0。25
實力對比:美日(1。25)大于中俄(0。55)
說明:幾方軍力主要以美國為參照點,假設美國軍力為1的話,中國現有實力我預計為1/3不到。這個盡管我也覺得有些低,可能要被很多軍迷拍板磚,但我說過要把中國實力往低估計的原則,大致估計俄羅斯要比中國低一些(實力可能不像看上去那么強),日本給這個分主要是往上估計,總體看下來日本應該現在還不如俄羅斯,但今后十年肯定是要超越的。
二、假設十年后,實力有變化。
美國0。8(降20%) 中國0。45(增50%) 俄羅斯0。3(增20%) 日本0。37(增50%)
實力對比:美日(1。17)大于中俄(0。75)
說明:這個判斷的基礎是美國軍力受前期經濟低迷和全球急速擴張的影響,軍費十年內下降4000億美元,軍事實力走下降通道。中國和日本各增50%是有可能的,大家多關注中國和日本的軍備就可以感受到,日本增幅實際可能比不上中國,因為還是受到和平憲法和政治壓力的限制。俄羅斯的增長也是能預計的,普京已經宣布今后十年軍費要增長6000億美元,但受前蘇聯解體科研和制造能力的急速下劃,這筆錢是否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用還是很大的問題。
三、十年后的五年左右時間,沖突將加劇,戰爭進入高危期。
美國0。4(降50%) 中國0。6(增30%) 俄羅斯0 日本0。55(增50%)
實力對比:美日(0。95)大于中國(0。6)
回歸分析:美日(0。95)為最大量*30—50%(下降)等于0。45—0。68
中國(0。6)為最小量*30—50%(上升)等于0。78—0。9
為什么美日實力相加反而取下降比例,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 美國是跨洋作戰,不可能出動全部兵力,因為全球布點太多,兵力太分散,能調動一半的兵力已經是達到極限水平。除非那時美國大陸飄移到中國附近,那這場戰爭中國必輸。
二、 前面說過美國是協助日本,其實力(0。4)能夠充分發揮不會超過0。1。而日本肯定是全力出擊,但其抗擊打能力有限,其實力(0。55)能夠發揮出來可能一半都不到。
三、 打仗就是打經濟,美日經濟長遠來看,是走下降通道的,所以不利于持久戰。
四、 最后就是戰爭道義的問題,應該說中國是采取積極防御姿態的,中國的發展不需要戰爭來刺激。而美日不開戰,只能眼看著中國成為世界大國,這是不符合美日利益的,所以美日一定會聯合起來制止中國崛起,主動挑起爭端。
為什么中國實力要取上升比例,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國家整體實力在可預見的未來,逐步走強。特別是代表制造業的實力的鋼鐵、水泥、石油、重型裝備、造船、軍工等成為強國的標志。
二、中國的文化戰略、經濟實力、政治實力、科技實力是軍事的后備力量,在這些領域中國實力肯定是持續增長的,這些方面對軍事是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三、在軍事方面還沒有提到俄羅斯的作用,畢竟我們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戰端一開,要準備好俄羅斯中立。但實際上,我相信俄羅斯對中國也會起到幫助的作用,這種幫助也是根據戰局的發展逐步增加的。俄羅斯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在政治上幫助中國看住印度,讓印度不要插手中國的事情。至于還有朝鮮和韓國,南海地區的國家,我覺得在大國較量中,這些國家的作用不是非常明顯,暫時忽略不計。
四、這里面還沒有算上中國陸軍的因素,要知道中國陸軍在戰爭的時候可不會干看著,陸軍也有自己的傘降和滑翔翼部隊,戰端一開,幾天之內就能占領美國的環太平洋軍事基地或者直接登陸日本本土。解放軍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我相信各位網友不會持相反的觀點吧。
五、最后也是從道義的角度分析,中國將進行反侵略戰爭,占據道義的制高點,第三世界人民將會從道義上支持中國。
這就是我最終得出的結論,以最保守的估計,中國也能完勝美日同盟,如果按正常發展實力來判斷的話,中國勝率其實更高。我認為戰爭的走向可能是速決戰,也許幾天或者幾星期就解決戰斗了,這個觀點可能和抗戰時期的持久戰不一樣。這種態勢就像拳臺上美國拉起圍繩,日本朝中國沖過來。中國一下KO不了日本或者把日本逼到角上,反而陷入僵持和被動,那可就是很麻煩了。時間一久破綻露出來,那美國就自己跳上來給中國致命一擊。中國能做的也只能對日本重拳出擊,不能有絲毫的憐憫之心。
因為,如果中國不能速決日本的話,那戰局越往后對我們越不利,國際因素中的變數很大,所以中國必須全力出擊,實行全國總動員。第一波就應該干掉日本絕大部分軍事實力,第二波直接干掉日本的軍工制造基地,第三波再摧毀其他的制造產業。不這樣打廢日本,中日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其說中日之戰是復仇之戰,還不如說中日之戰是改變世界既有秩序的文明之戰。
最后,想說的是中國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最大的障礙是自己。最危險的是人民不團結,對黨和國家沒信心,像前蘇聯一樣受西方的民主蠱惑自毀前程。另外,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中國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理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埋頭提高綜合實力,實現臺灣統一大業。任何說要中國強出頭、提前開戰等言論都是不冷靜,缺乏理性分析的態度。
歷史不可能終結,希望天佑中華,我輩當自強,為中國開創一個人類文明的新紀元而奉獻自己的才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