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易中天一篇文章《中國文化為何不能入世》,因為他是文化名人,更因為他開始思想性的談論文化,于是我就瀏覽了。
文章說的很淺,大意是近代西方文化大大的影響了中國,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多是小打小鬧,最后思想一拐,又得出如此奇怪的邏輯推論:因為中國文化學習了西方,而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甚了了,因此西方文化必將補上認識中國文化這一課,接著就推論出中國文化因為“更了解人類文明的全貌,綜觀全局者勝”,因此 就可以趁勢而去影響和主導世界文化,實現中國與其經濟大國匹配的文化大國的國際地位。
易中天想學習魯迅的文風,也讓思想的文字調侃可讀一些,但實在是思想功夫太差,文字讀來不僅毫無魯迅的直達心靈的震動,反覺的是思想貧乏后暴露的一種笨拙和別扭。
我聽過易中天在電視上講歷史故事,很是一道好看的文化風景,但是這套路子搬到思想性的文章上,卻成了令人嘆息的花拳繡腿。
易中天應該自知之明,他有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但這和文化思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他也許是一個思想十分淺薄的知識分子,但這并不影響他自己專長領域的學術光彩。
我不想多評論,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易中天思想能力的創造性。
這篇文章易中天如是寫道:
“我很贊成馬未都先生的一個觀點:文明求同,文化存異。也就是說,文化,還得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文明,則必須屬于全人類,也只能屬于全人類。
文化與文明,有什么不同?說到底,文化表現為方式,文明體現著價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價值觀來支撐。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一旦違背這種價值觀,就會被視為‘不文明’。比方說,以平等為價值觀,則一切歧視(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身份歧視),就不文明。由平等的價值觀,又可以推出尊重他人的道德準則。因此,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也不文明。至于如何實現這些價值,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同為尊重,舉案齊眉是一種方式,女士優先也是一種。這就是文化。”
筆者在此不得不對上述言論發表徹底否定的看法:說文化是形式,說文明是本質,我不禁要問道德倫理是屬于文化還是屬于文明?按照易中天的思想,肯定要把道德倫理進行切割,依我推測,這種切割不是畫蛇添足,就是不倫不類。
說文化是形式,說文明是本質,如同說倫理是形式,道德是本質,而實際上道德和倫理是一回事;它也如同在說“易中天教授”是表述形式,而“教授易中天”是表達本質,其實“易中天教授”和“教授易中天”是一回事。等等類推。
易中天這一問題上的思想就是這么無聊性的荒唐。
其實,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如若這個問題都沒有想明白,我實在是會驚訝萬分,因為這是易中天文化大腕的言論,我才寫一些文字稍稍提醒,以免糊涂視聽,也以免人家笑后中國人個個麻木不仁。如若一般人發表這樣的高論,我不會攪亂他思想創見的自鳴得意。
我再問,易中天的歷史故事講座,是文化屬性呢?還是文明屬性?是現象呢?還是本質?易中天本人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也是如坐云霧,摸不著頭腦,沒有邊際。
其實,中西方文化或者說中西方文明的同異關系:一個是人類文化矛盾的普遍性(文化趨同),一個是人類文化矛盾的特殊性(文化區別)。后面我就不展開了說了,都是思想概念的基本常識。
請查閱愛思想網 易中天:中國文化為何不能入世 2月1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