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洋節
2月14日 ,玫瑰花、巧克力,又是一個所謂浪漫的“情人節”。
什么是“情人節”,也即情人節的來歷?“情人節”,是舶來品,在西方,有很多個版本。查證最流行的版本是:傳說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 暴 君叫克勞多斯。離 暴 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一個叫瓦倫丁的修士就住在這里。人們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圣火前,聆聽修士瓦倫丁的祈禱。
這一時代,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 暴 君克勞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為了保證人們忠于戰爭,他下令禁止人們于此時結婚,甚至連已訂了婚的人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滿懷悲憤地走向戰場。
瓦倫 丁對暴 君的倒行逆使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圣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口口相傳,于是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于傳到了 暴 君克勞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 2月14日 ,瓦倫丁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為了紀念瓦倫丁,后來的人們把這一天定為“情人節”。
這就是所謂“情人節”的來歷。
從這個故事里,所謂的“情人節”,我們實在看不出有絲毫的浪漫,有的卻是悲壯和凄慘。在我看來,把悲壯當作浪漫,實在是對人類良知的褻瀆。誠然,古羅馬和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一樣,是人類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從這個悲愴的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古老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可其實,在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孕育出來的類似的故事多的是:牛郎和織女、梁山伯和祝英臺、董永和七仙女……,這些愛情故事,同樣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厚重的古老文化,同樣悲壯,同樣經典。可現在的有些人,根本不懂“情人節”的來歷,只看到有“情人”兩字,就瘋瘋顛顛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趨湊熱鬧,過什么“情人節”,讓人真覺得惡心和滑稽可笑。
還有, 12月25日 ,是圣誕節,相傳是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生日,象我們中國人相傳的 農歷2月19 是觀音菩薩的生日一樣,那實際是基督教徒的節日。有些國家把基督教當作國教,這就自然成為全民的節日,就相當于我們中國人的春節。你不是基督教徒,也過什么“圣誕節”,湊什么熱鬧?看到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過洋節,我總覺著實在有點不倫不類。
什么是“情人”?我不說在國外“情人”一詞有什么含意,只知道,無論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里,還是中國人的習慣語境里,“情人”一詞,都是很曖昧、很晦澀的,其本義基本上都是貶意的。即使有戀愛關系的男女,中國人也沒有用“情人”一詞來表達的文化習慣。它絕不是指正當的夫妻關系,按現在時尚的說法,就是“第三者”,或叫“二奶”,這可決不是一個什么光彩的角色。如果有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還要為這樣不光彩的角色,去設定一個什么節,還要大張旗鼓地慶祝一番,相信大多數中國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西方,如果“情人”的含意,指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把“情人節”當作“有情人”的節日來慶祝,那是正面的,無疑有它的正當性,應該得到肯定。而在我們中國,“情人”,卻顯然不具有正當性。如果連這點都搞不清楚,盲目的過什么“情人節”,那就未免太淺薄了,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我無意干涉別人的自由。人家愿意怎么生活,過什么節,那完全是個人的自由,無可厚非,也用不著別人說三道四。更何況,當今世界,民主和自由,成為世界性潮流,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和世界性,也理應是人類文明的應有之義,不同的文化都理應受到尊重,這沒什么好奇怪的。西方的經濟比我們發達,自然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開放以來,在文化上也是“西風東漸”,有些人無視悠久的中華古老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民族虛無主義上升,毫無民族自豪感,一些人甚至毫無羞恥感,認為經濟發達的西方,一切都好,月亮也是外國的圓,對西方的東西盲目崇拜,人云亦云,趨之若騖,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無知,也是國人的悲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