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縫肛門”事件為醫改再加一把柴
國人的不孕率不低于百分之十,大約在八分之一。所以,續香火的生意自古以來長盛不衰。今天,治療不孕不育癥的醫院到處都是,他們的廣告都能上央視。我一直覺得,醫院做廣告有點不妥,醫院只能靠口碑取勝,你治啥病只要妙手回春,就會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廣而告之”最為神奇。想想看,這跟巫婆門前總是門庭若市一個道理。
懷了孕到醫院生產,這是一大喜事。畢竟自己進入到那八分之七里面,要感謝上帝。如果在醫院又能順生,母子平安,那就再添一喜,幸運許多。盡管如今的醫術和條件今非昔比,但是因為每個人的個體差異,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讓人措手不及。這大約就是人與人命運大不相同的一種體現或者證明吧。
比如,2月11日央視新聞調查以《難以縫合的傷口》為題,報道了兩年前發生在深圳鳳凰醫院“縫肛門”事件的最新進展。2010年7月,39歲的陳某把25歲的妻子林某送進產房,結果當生產完畢,林某疼痛難忍。陳某憑借經驗認為,自己因為送紅包太少而遭到助產士張某的報復,妻子肛門被縫。爆料給媒體,當“深圳一產婦疑因少送紅包肛門被縫”、“法醫鑒定產婦肛門曾被縫扎”見諸報端,立馬引起軒然大波。后來又引發官司,幾經波折,如今沒完。
央視新聞調查公布的真相是,林某生產時因為突發痔瘡病變,導致助產士順手采取了止血措施。雖然血止住了,但是痔瘡還在,于是造成假象肛門被縫。至于林某產后的疼痛和三天沒大便,這都是醫學常識。然而,常識面前,“縫肛門”事件爆發了。結果,鳳凰醫院關門,助產士張某下崗,陳某夫婦生活每況愈下。
“縫肛門”面前,沒有贏家。一個大背景是,醫患關系緊張始終沒有改觀。一百元的紅包確乎是有點叫花子了,何況這還是一家不上星級的醫院。但不管怎么說,這位助產士的工作底線還在,即便因為紅包,她也不至于愚蠢到用“縫肛門”來泄憤和報復。這是一種常識。此外,婦女生產引發痔瘡屬于普遍現象,三天無大便更是一種生理現象,但是在醫患關系緊張這個幕布之下,只要患者點燃了導火索,火山爆發就會成為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南方周末》記者柴會群也跟蹤過“縫肛門”事件,2010年8月18日的報道說,鑒定說“縫了”,醫方露餡了。意思也在常識之外,肯定助產士就是縫了肛門。這有些跌眼鏡。媒體傾向于患者的聲音固然可貴,但是能夠靠近常識的聲音更加可貴。不過,柴會群在2012年2月9日《南方周末》撰文說,“以藥養醫”是個偽命題,因為,“開單提成”已成為支撐中國醫院運轉的一項重要制度,這種真正腐蝕醫生、將醫生變成“替罪羊”的制度,對于中國醫療的腐蝕,遠比什么紅包、回扣更具殺傷力,因為后者不過是醫生的個人行為,前者則是醫院的集體行為。換句話說,收取紅包、回扣只不過是魚的問題,開單提成卻是水的問題。如此真知灼見,真的應當成為醫改的苦口良藥。
幸好,“縫肛門”事件發生兩年來,真相慢慢大白于天下,盡管醫患雙方均得不償失,苦不堪言,但是在彼此不屈不撓的“斗爭”中,我們還是不難發現,醫改這個民生事業肩負的使命無比光榮,責任無比重大,如果不痛下決心和狠心,那么就在醫療常識的大門前,不光醫患雙方沒有贏家,連同我們孜孜以求的和諧社會也會在各種努力之中大打折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