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的全稱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它的第一職責是監督,第二職責是管理。然而這么多年來該委既沒有監督好、也沒有管理好國有資產。
曾有報道說,原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覺得很委屈,他說:“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
據報道,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起,央企銷售收入與利潤連續三年攀升。李榮融在國資委任上共7年,政績卓著:央企總資產從7萬億增至21萬億元,年上繳利稅超過萬億。有30戶央企入圍美國《財富》500強,比7年前增加了24戶。李榮融本以為如此出色的表現,足以為國資委與央企贏得掌聲,可李榮融沒想到,收獲的還是罵聲。他說:“那天晚上我一直睡不著。”
這涉及對于國企的“好”和“不好”如何評判。國企并不等于央企,央企只是國企的一部分,央企銷售收入增長并不等于整個國企形勢良好。現在的非央企的國企中,有多少已經破產倒閉、化公為私、產權轉讓,而那些破產倒閉國企里有多少職工陷入困境甚至絕境。那些由國企轉變成的非公經濟,基本上已經不實行8小時工作制,勞動者的基本權力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李榮融對這些是否知道?如果李榮融對這些情況有所知道,哪怕只知道百分之一,恐怕就不會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國企搞好了”。
百姓心目中對國有企業還有另一本賬:李榮融在2009年一次講話中說:從2002年到2008年,全國國企數量一直在減少,平均每年減少7500家左右,但同時,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8%,國企利潤年均增長23%。他表示,今后國企的數量還要減少,但質量要不斷提高。
這些,在李榮融的心目中不過只是數據而已。他的政績就是由這些數據支撐而成的??墒牵俊皽p少”一家國有企業,就會有多少企業職工下崗失業、然后貧病而死?每“減少”一家國有企業,就會給當地人民群眾和當地政府增加多少社會問題和“不穩定因素”?何況,國有企業是以“平均每年減少7500家左右”在減少,李榮融反思過他和他的同事們對此造下了多大的罪孽嗎?
刊載于《領導者》雜志2011年12期的《關于中國工人階級的觀感和思考》中說:從九十年代到兩千年初,在“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企業重組”的喧囂聲中,企業大規模倒閉,工人大規模下崗。往往一個國營企業倒閉的同時,一個生產同類產品的私營企業便轉世靈童般誕生,而老板則不是原來的書記廠長就是銷售科長。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可以說,書記變老板,是中國改革的根本機制和主要動力之一。在書記變老板的過程中,主流知識精英提供了一系列不但生動還特別生理的理論支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張維迎教授的“吐痰”理論,其靈感來自飯館里的一種乞討行為:好好一桌酒席,被乞丐吐了口痰,敗興的客人離席而去,乞丐便成了接收大員。國有企業就相當于這樣一桌酒席,書記廠長先要想辦法把它搞得聲譽掃地,資不抵債(這事誰都會),然后政府便依照張教授的另一個“冰棍理論”——反正吃也化,不吃放那兒也得化,還不如送個人情——把企業幾乎白送給書記廠長們去慢慢嘬。然后,新的老板們就迅速把自己“嘬”成了新生的富豪。
由上述可知,在書記變老板的過程中,學者有學者的作用,老板有老板的道行,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各級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委員會的支持鼓勵下、至少是默許下,完成的。各級國資委的“監督”職能形同虛設。而他們的“管理”職能倒是很到位的,只不過不是站在國有資產和人民利益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新生老板的立場上進行管理罷了。
千秋功罪國資委,若干年以后,若干代以后,早晚有人要重提此話的。世人的嘴是封不住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