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把政治市場化看“笑蜀”先生的政治品行
閱《環(huán)球時報》刊發(fā)署名為笑蜀的一篇題為《警惕“漢奸”評選這種下三濫的政治殺戮》的文章,真是受益匪淺、迷津頓開。笑蜀先生對于“漢奸評選”一事的一番感慨和議論,不敢說有多少真知灼見,倒是有幾許的獨具匠心,尤其是此先生把政治與市場牽強附會的糾扯和解讀,委實令筆者萌生感悟之余,不得不對笑蜀先生刮目相看了。
政治是一種什么東西,筆者實在笨拙的可以,實在說不清楚。吾一向以為,政治不過是人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一種主張,一種解讀,亦或是一種主義。吾雖然一向關切著自以為是的政治,但從未想過政治竟然與利益可以相提并論。笑蜀先生實在是高明極了,短短一篇文字,字里行間把政治與市場的關系點化的如此精深,令吾茅舍頓開。
笑蜀先生所言的市場是什么,吾不知,但肯定與利益有關;笑蜀先生所言的政治市場是什么,吾亦不知,請教先生,是不是認為,搞政治的人都是為了獲取利益?笑蜀先生是不是搞政治的,是不是為了利益而搞政治,這雖然不可信口開河,但笑蜀先生關于政治市場的解讀,的確是有幾分齷齪。當然,笑蜀先生所言把政治市場化的人士是有的,至少笑蜀先生是其中的一個。那么,他究竟在政治市場的博弈中獲取了多少利益呢?這只有他自己清楚。
細細想來,類似笑蜀先生這樣把政治市場化了的人士,歷史上真是不乏其人啊。吾以為,蔣先生就是政治市場上一個最大也是最卑劣的受益者,當然更是一個失敗者。否則,何以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四大家族”的政治勢力呢?有一點可以肯定,凡是把政治市場化了的人士,最終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蔣先生退守孤島和“四大家族”的敗落,難道不是一個有力佐證嗎?相反,把政治當成一種主張、一種主義的,雖然最后窮酸的一貧如洗,但卻留下千古英明。笑蜀先生可能很忌諱的馬列毛,同時也給出了一個有力的證明。盡管笑蜀先生試圖在文中通過“文革”的最后底線來抹黑偉人,但在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都如同蚍蜉撼樹,不過一個笑柄而已。
笑蜀先生似乎對“漢奸評選”一事頗有芥蒂,否則絕不會不辭辛苦付諸此文,也絕不會對漢奸們如此美化。做漢奸不是簡單的事,需要勇氣,當然這個勇氣,我們的社會給了他們。要不怎么這么多人踴躍當漢奸呢?做漢奸,還需要靜氣,要敢于臨危不亂,要敢于處變不驚。因為當漢奸畢竟不會風平浪靜的。勇氣,他們有了;靜氣,他們有嗎?笑蜀先生認為他們有,還使用了什么“久經(jīng)沙場”、“心理素質足夠好”、“該說的話照樣說、該做的事照樣做”等詞匯為其大大贊美了一番。然而,什么樣的話“照樣說”呢?什么樣的事“照樣做”呢?笑蜀先生不說。他敢說嗎?其實,那些漢奸們勇氣足夠,靜氣倒是笑蜀先生言過其實了。要不怎么給正義之劍網(wǎng)友發(fā)出那么多的威脅、恐嚇的信息呢?哈哈,亂了陣腳不是?
政治不過是個中性詞。凡是把政治當成一種主張、一種解讀、一種主義的人,應該是好的,或者比較好的;相反,凡是把政治市場化了的,并企望在政治市場的博弈中獲得個人利益的,肯定是不好的,亦或是反動的。“漢奸評選”是一種政治活動,此舉就在于讓人們更多的認識漢奸的嘴臉,把漢奸卑鄙無恥的嘴臉晾曬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唾棄和鞭撻。此乃利民利國之舉,國人盡當鼓與呼。可惜的是,笑蜀先生對此滿懷芥蒂,字里行間對漢奸們充滿了開脫,甚至叫人嗅到了一股漢奸情結。
嗚呼,笑蜀先生,真乃政治市場的弄潮兒也,佩服!
附: 警惕“漢奸評選”這種下三濫的政治殺戮(作者:笑蜀)
一家據(jù)說屬于“左派大本營”的網(wǎng)站前段時間一直在歡呼勝利,因為據(jù)說他們的“十大漢奸評選”獲得巨大成功,但區(qū)區(qū)三位數(shù)的網(wǎng)絡投票讓這種成功顯得頗為可憐。何況,對久經(jīng)沙場、心理素質足夠好的對手來說,抹黑根本就是徒勞———無非隔音玻璃外面的喧囂而已,只留下一些空空的影子,干擾不了他們內心的清靜。對許多人而言,該說的話照樣說,該做的事照樣做,太陽照樣升起,世界照樣前進。
對此,始作俑者何嘗不知,畢竟他們都不傻。明明知道沒有實質的打擊力,還要犯難而上,甚至不惜自取其辱,所為者何?答案簡單:無非為了爭取所謂基本盤進而鞏固所謂基本盤。即故意渲染自己的個性化主張,以此作為政治行銷的噱頭,吸引自己的基本群眾。所謂漢奸評選,看似隨意,實際是投政治市場之所好而精心運籌。
又豈止所謂左派如是。近來極左號召以所謂二次“文革”打倒一切,居然得到部分極右精英喝彩。這除了說明極左極右都同屬“極端”這個陣營,也說明部分極右精英跟極左一樣迫不及待,想要在激烈競爭的政治市場上趕緊標新立異,以吸引基本群眾,搶占未來的位置。
顯而易見,這未必屬于所謂政見之爭、理念之爭,更準確的定位是:它們都屬于表演。慷慨激昂做虔誠狀,眼睛卻在偷覷著臺下,心里算計著下一句臺詞到底會給自己增加一個聽眾呢,還是會趕走一個聽眾?指點江山、騰挪閃轉都只為迎合和撩撥觀眾情緒,等閃光燈關了,那些口水都如泡沫消散,他們自己保不準都記不得多少了。
話說回來,這些都不重要。政治行銷本身并非壞事,而屬于完全中性的。只要政治市場化,競爭公開化,政治行銷就是勢所必然,繁榮不可擋。問題只在于,我們要怎樣的政治行銷?正常國家的政治行銷,一般有兩個約束,第一是社會底線共識的約束,無論如何論戰(zhàn),雙方皆不出底線共識的范疇,都屬于底線共識范圍內的技術調整。第二是有共同的競爭規(guī)則或者說共同的論戰(zhàn)規(guī)則約束,這規(guī)則一是法律,二是倫理。雙方都會為法律和倫理所限,最大尊重對方私權,尊重公序良俗。
但是,所謂十大漢奸評選,只能用下三濫來形容。不要任何規(guī)則、不要任何底線、不惜一切代價、怎樣聳動怎樣整的做法將會讓整個社會的精神氛圍更加走向極端,更加走向仇恨與對抗。野蠻是它最大的惡。這最大的惡如果不能遏制,它就會毒化整個政治市場,把本來應該是文明的政治行銷變成政治傳銷,把本來應該是陽光的政治競爭變成政治殺戮。而這,才是我們最應該警惕的。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