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公務員醫改“轉軌成本”不應過高!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視員張大發近日透露“中國取消公費醫療的改革終于接近尾聲,2013年,33萬中央單位公務員將納入城鎮職工醫保”。據了解,北京市市級公費醫療人員并入職工醫保的改革工作已于2012年1月1日啟動,迄今為止,內地31個省份(直轄市)中,已有24個省份(直轄市)全面取消公費醫療,比例達80% 。(據投資者報)
說起“公費醫療”,也算是很大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是指國家通過醫療衛生部門,向國家工作人員提供免費醫療及預防服務的一項社保制度。這一制度建立于1952年,當時中國城市醫療體制由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兩部分組成,職工醫療費用分別由財政資金和企業支付來承擔,個人無須付費。
對于此次對“公費醫療”動刀子中,雖然贏得了“退出歷史是必然的”叫好聲,但取消公費醫療的“轉軌成本”也成為了此次醫改的關注焦點。其中,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的“公務員取消公費醫療并入醫療保險,使中國的保險制度走向一體化,意義重大”搞評價,與“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體制內人’在長期享受醫療雙軌制優勢之后,其并軌的成本最終仍舊轉嫁到普通納稅人頭上”,可謂最有代表性。
不可否認,不管最終效果如何,任何改革都需要廣大的納稅人共同買單,對于幾乎牽扯社會各個階層的醫改尤其如此,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漸進式改革”已然廣大多數接受,并成為共識,社會各階層對獲益多寡也具備了一定的“耐受力”。
不要忘記,有了一定的“耐受力”,既不代表全盤接受,也不代表全盤否定,每一次改革付出代價的高與低,社會各階層獲益的多與寡,依然是改革的重點與焦點,也必然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質疑,特別是公務員“公費醫療”、“全家吃藥”風行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對于每一次“希望很大”,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的“一次又一次”醫改,更甚!
綜合相關媒體的報道,根據北京市平谷區改革試點的數據推算,北京市的公費醫療改革,政府至少要拿出2億元以上,為這項涉及市屬公務員、事業單位、公立醫院、高校教職22萬人的改革埋單。以此比例估算,全國公費醫療改革的增加支出大約50億元左右,換來的是,2012年以后包括北京在內的24個省市,再不用擔心“公費醫療”這個無底洞。
不可回避的是,政府的責任將僅限于繳納參保人員工資總數的10%到醫保統籌基金,如報銷費用不夠,原則上不再增加,由醫保基金支付。政府雖然支付高額的改革資金成本,但公務員的超國民待遇仍可能變相保留,只不過“從吃財政變成了吃醫療保險”。
需要提醒的是,凝聚民心,強化共識,才能增加改革動力,在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全民日益關注“特殊群體”,尤其是“超國民待遇”,在一些“大尾巴”還沒有得到徹底清除的大背景之下,“轉軌”能否成功姑且先放到一邊(畢竟這需要時間去檢驗),但“初始成本”還是要認真考慮和科學計算的,這是容不得一絲虛高和半點馬虎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