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2月5日報導,聯合國安理會4日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俄羅斯和中國對決議草案投了否決票,決議草案未能獲通過。
這則消息除了具有“大國道義”意義以外,更體現了中國的外交在新形勢下有所“崛起”,是一個好的開端。
一年多以前,北非國家突尼斯出現了“茉莉花革命”。這一事件在阿拉伯國家形成一場規模空前的“民主”運動,如潮水般席卷整個阿拉伯世界,使得不少國家政府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以美國價值觀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稱其為“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問題不能說與此無關。
“茉莉花革命”,作為當地人民追求民主、反對專制的訴求,反映了人民對文明進步的選擇。一些國家的政權無視這一點,必然會被人民拋棄。在北非、西亞等地區,人民本來就存在“民主的饑餓”,這對于一貫善于販賣“特色民主”的西方勢力而言,絕不會放棄這一“商機”。他們將自己的觀念包裝以“普世價值”,大力推銷給饑餓的人民。實際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誰接受了美國的“民主”,誰就會成為美國的奴才,在國際利益上,難以擺脫充當美國走狗的命運。民主,本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當“民主”被打上某些國家或勢力的特色“烙印”后,這個“民主”就失去了民主的本來意義。
將視角放大一點,從阿富汗到伊拉克看起,或者再放大一點,從蘇聯解體看起,善良的人們都不難看出,美國在世界上推行的所謂“民主”,就是美國政府“替各國人民做主”,他們“借雞生蛋”,只要哪里有了風吹草動,可以動用飛機大炮,干掉你的政府首腦沒商量。比方,發動伊拉克戰爭、絞死薩達姆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對于西方勢力顛覆阿拉伯政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局面,國內早有人擔心:美國的最終目的在中國。然而,有一些“專家”說,美國個別人的言論不代表美國政府,不必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事實很快給了這些“專家”結結實實的大嘴巴。2月5日,人民網記者報導:(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在關于亞洲崛起的討論中,美國國會參議員麥凱恩一而再、再而三地聲稱中東局勢對世界的關鍵作用,以及‘阿拉伯之春必須進入中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對此加以駁斥。然而,張志軍話音未落,麥凱恩就趕緊擺手接過話頭。他一方面表白,不希望自己的發言被認為是在干涉他國內政,另一方繼續宣揚美國的價值觀,指責中國“人權問題”,要求中國走美國設定的“普世價值”道路。這,可是多方的國際會議,發言人絕對是代表政府的。
一切都明朗化了,還可能有鴕鳥們的轉圜余地嗎?鴕鳥策略,只是中國某些專家的綏靖主義。他們在美化美國的“普世”價值的同時,大力推動中國的貧富差距,推進官僚資本主義,用心又何在呢?可憐的是,一些深受失去民主之害的“唯美主義者”,竟然參不透某些“專家”的居心。
面對西方的“中國必須走美國設定的‘普世價值’道路”的強硬立場,中國惟有重拾毛澤東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策略。中國目前的民主問題很多,如腐敗,干部凌駕于老百姓之上;如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如下崗職工;如退休雙軌制;如教育、醫療改革;如人民代表“雷”人民;……等等,如不解決,中國民眾的“民主饑餓”將會導致更多人擁護美國的所謂“阿拉伯之春”,給崛起的中國帶來災難。另一方面,民主并不是美國專利,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是一個國家的肌體,維護肌體的健康的“維生素”,只能是一個國家自身的體質需要,外來的“維他命”并不能包治百病。在對外政策上,只有強有力,才可能打開新局面。
重視民主,探索中國自己的民主,走自己的民主道路,這必將是中國繞不過的課題。中國,需要民主;但,中國,不需要“阿拉伯之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