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人士質疑梁林故居復建
(2012.2.1)
主持人: 2012年1月27日有媒體報道,位于北京是東城區北總布胡同3號四合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因被拆除引發輿論嘩然。在持續多年的拆遷與保護爭執之后,梁林故居現在化為了一片瓦礫。相關部門就此提出了對梁林故居進行復建,引發文保人士的質疑。那孔老師怎么看這事?
孔慶東:這個事情,你看上去很簡單,其實非常復雜。我們現在受媒體忽悠啊,一聽說哪個名人故居被拆了,大家的確挺憤怒。這個事情為什么說它復雜呢?第一呢,我們不知道被拆除的這個房子,是不是政府認定的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缺失,沒有。是不是原來這個房子上掛一牌兒,“北京市幾級文物保護”、“北京市什么什么保護的遺產”?(主持人:會有“小金牌兒”嘛。)對,會有各種牌子。有沒有在這個名單上,如果有,誰批準拆除的?誰怎么拆的,這得有一套程序。如果它原來是政府認定的一個文物保護單位,又給違規拆除了,那這有關人就要負責任;如果沒有的話,它就是一普通民居、就是一普通民宅,如果它的鄰居都可以合法地被拆除,那這個地方,它也不應該例外——就是這一條街上房子都一樣的,都是危房、破房,統一地這一片都要拆,蓋新樓,各種拆遷條件都談好了,那你這個地方沒有什么特權。這是一個問題,關鍵是這里是不是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涉及到一個深層次的文化問題:是不是所有名人故居,都要保留?我這個問題,恐怕是沒有人提過的。啥叫名人,這得鑒定吧?孔老師算不算名人?是不是我家住那破房子,一路都得留著?就不管周圍城市建設怎么怎么發展——“這是孔老師住過的,都得留著”——從哈爾濱一直留到北京,那我住過的多少地方,都得留著嗎?今天還不用留,五十年后留,合理嗎?是不是所有的名人故居,都要保留?什么樣的名人故居要保留,這是不是得探討一下?我覺得一個是這個房子本身的價值,說這個房子呢,明朝蓋的,很有文物——(主持人:那得留啊。)是吧,這是一類。還有呢,這房子雖然不太好,破破爛爛地,但是呢,這是一個大作家,這個作家在這個房子里寫出了什么什么重要作品。比如說魯迅寫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好現在有“百草園”、有“三味書屋”,而且多少人、多少孩子從課本里讀到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以這個地方它要留下來,它有文化意義。我們不能說凡是一個名人,他住過的地兒,都得留下來,那樣就有點變成是不是不講理了?那我們要算一下,我們古代多少名人——(主持人:現代的名人多了。)名人太多了,現在的媒體這么發達。所以我們要在文化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尤其有些名人是這樣的:這兩年炒作他是名人(主持人:過兩年就沒了),過十年就不是名人了。(主持人:就不知道在哪兒了。)對呀,你看最近這孔和尚炒得這么火,明年就不會炒這么火了,也許二十年之后,沒人知道我了。所以你不能說趕著他最火的時候,去評價這個事情。“風物長宜放眼量”,要用人的一生來評價他,這才是比較公正的。但是呢,這個事情,既然引起各方面人士的質疑,就再次提醒我們的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個拆建工作中呢,一定要慎重,慎之又慎。
網友:魯迅說能保護我們的才是真國粹。
孔慶東:好,這個讀孔和尚的書讀得很深刻啊。對啊,在魯迅先生那個時代,也就存在著“保護國粹”這樣的聲音。魯迅就像孔和尚一樣,特別注意“標準”問題。什么是標準;什么東西能夠保護,什么東西不用保護,標準是什么?標準是“我們”,能不能有利于現在的人民活得好、活得幸福。那你說抽鴉片還是國粹呢,那能發揚光大嗎?那不能發揚光大啊。有的東西該反對、該推翻的,就得反對、就得推翻。能夠保護我們的,才是國粹。
網友:那個大大的拆字正恍如似血殘陽,在我看來,血腥得很呢!但我們也要防備被別有用心的人忽悠了。
孔慶東:說得很正確。
網友:那要也是文物,那北京的老公廁就全是文物了!
孔慶東:這個話還真不是笑話,北京有的廁所還真是文物。北京南城胡同里有些廁所,知道嗎,是明朝的。那一塊磚,每一塊廁所里的破磚,都比美國的歷史要長,都可以拿到美國國會博物館,讓美國人天天跪著磕頭的。你別小看咱北京這廁所。
網友:我倒是覺得,什么事都兩面看,一些歷史的遺跡都在殘破的平房、胡同里,臟亂差。一個城市要發展,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還怎么發展?哈爾濱李兆林將軍被害地,以前就是個危樓,后來拆掉蓋了個大商場,不過在這么寸土寸金的二樓,建了個李兆林將軍的博物館,我覺得這樣就很好。
孔慶東:這個例子舉得非常好。但是李兆麟將軍的“麟”字寫錯了,是“麒麟”的“麟”。歡迎大家到哈爾濱的時候,去看看李兆麟將軍的紀念館。
主持人:也就是說可以發展,可以拆,但是也要給人家保留一部分。
孔慶東:對,你要保留,而且這種保留比原來的更好。(主持人:總比看到危樓強。)這個地方還更能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網友:沒有建設怎么來的領導們的收入?拆真建假屬于正常!為了領導的茅臺,要多做!
孔慶東:好,我們都為領導做貢獻。我們現在特別要反對的那種強拆,是什么呢?就是老百姓住在里邊,沒有跟人家談好拆遷條件,沒有合理的補償,就用暴力打人、抓人,然后把人家房子毀了。(主持人:這叫強拆嗎?)這是破壞民生,破壞社會和諧的,這必須堅決反對。
鎘污染事發地市長坦言政府監督缺失,深感內疚
(2012.2.2)
主持人:2月1日,廣西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新聞發布會,在事發地河池市舉行。河池市市長何辛幸就鎘污染事件向公眾鞠躬道歉,并坦言事件的發生,暴露了當地經濟發展環保意識薄弱,政府監督缺失??桌蠋?,怎么看待這次政府出來道歉的行為?
孔慶東:我怕忘了,首先糾正何市長的一個病句,他說:“我們感到十分愧疚和深深地自責”?!案械健焙竺娌荒芗印白载煛保白载煛笔且粋€行動,你怎么能“感到”呢?能“感到自責”嗎?“自責”就完了——“感到內疚并自責”、“并深深地自責”。怎么能說“感到自責”呢?剛才為什么你聽中央一號文件聽不下去呢?就因為這種套話里面,經常不小心就包含著病句。你聽著好像很通暢,其實里面經常是搭配不當,只有像孔老師這種專業人員一耳就聽出來了。這是他的秘書寫的——我們很多秘書,很習慣就寫這種長句子,他不管前后的關系。聽上去也沒錯,意思是對的,但其實如果有學生、老師看這個文件,就把人家誤導了。記住,“自責”是一個行動,不能夠“感到”;“感到”的是一種心情,可以“感到內疚”,這是對的。糾正病句,不等于批評何市長,下面是表揚何市長。環境污染的地方很多,但是我們很少看到市長帶頭來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主持人:還特意開新聞發布會。)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內疚,表示自責,所以我對廣西河池市的市長給予表揚。之所以給予表揚,除了他這個表現不錯之外呢,還有我個人的一份私心。(主持人:什么私心?)因為我去過河池市。(主持人:你見過這個市長嗎?)那沒見過,我去得早,我去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在哪兒呢。我是八十年代去的,二十多年前了,我們北大中文系去進行實習,深入民間實習。(主持人:跑那兒去實習?)對,我就帶領一支實習小分隊,到了廣西河池市。但是我們不是住在市里,在市里邊待了一下,我們就住到山頂上,跟少數民族的老鄉住在一起,住在那種地方。所以我對河池這個地方,是有感情的。河池那里,山清水秀。我光說“山清水秀”你體會不到是怎么好,你就想想——(主持人: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哎,你就想想桂林就知道了。多么好的山,多么好的水啊,如果我們聽到那里的山水被污染了,你會感到心疼。你想想,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那樣的地方,如果遭到污染了,誰聽了都會難受,甚至會氣憤。所以我呢,是不忍心知道這樣的新聞的。但既然發生了污染,市政府出來承擔了責任,好,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這個事情又和我們上一條新聞有聯系,上一條新聞剛說過我們農業問題很重要,如果發生大面積的污染,必然要影響農業,污染的是土和水。我覺得這個市長,他講得很好,不光是態度好,分析的原因也很對。有些地方原來經濟不夠發達——像河池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它急于去發展。這些地方的領導,我也見過一些。他老覺得我們跟鄰居的市,鄰居的省相比,我們是落后的,所以他想急起直追。他想在自己百姓面前顯示自己的政績,想在中央面前顯示“我們有領導能力”。所以,往往就為了政績,為了急起直追,為了經濟發展,就忽略了其他的事情。所以他說“我們的觀念是落后的”,從觀念上、從思想深處去找原因。具體的事情,誰污染了,哪個工廠污染了,你就要處理它。但是政府,必須要有環保意識。(主持人:有這個態度。)甚至我認為環保意識應該在先——辦一個事,這事還沒辦呢,應該先想環保的事,應該先想那個壞事。那么現在既然已經道歉了,還鞠躬了,那我覺得下一步呢,就是認真地把這事情查處清楚,追究責任,然后呢,避免第二次事情再發生。
網友:認錯了,有進步,但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啊。
孔慶東:對,我們要防止這種情況。
網友:誰是責任人,怎么污染的,具體細節是什么,誰來負責?
孔慶東:對,這不能說市長替你們背黑鍋了,市長道了歉,下邊誰都沒責任了。下邊誰污染的,都得追究。
網友:這種市長表態作作秀也算好,但是一定要落實在行動上才行!
孔慶東:而且不能說這個事情表面上處理了,污染還繼續在發生。
網友:正確的態度,需要正確的行動來支撐,還是“看療效”吧!
網友:為了地方經濟利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些父母官你們想到嗎,你們獲取的這些所謂的效益,你再拿出10倍的金錢治理,也換不回河水的清澈,目前中國都是這種飲鴆止渴的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可持續性。
孔慶東:化學污染,是最嚴重的一個污染。我們以前傳統的污染,就是農業污染。農業污染呢,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實并不嚴重,就是我們常說的臟、埋汰了——比如說你把垃圾倒到河里了——即使很臟,但是它是短時期的?;瘜W污染往往是不可逆的,徹底把這一片的環境就毀掉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