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管得寬”成為干部“流行語”
馬金平原是石家莊市房屋資產權屬登記中心的一名干部,2005年6月,他被委派到河北省行唐縣城寨鄉中王莊村駐村扶貧。在村里的3年中,他和村民一道修路、打井、建奶牛養殖小區……個人先后墊資6萬余元。村支部書記張六群說:“作為一名駐村扶貧干部,馬金平管得太‘寬’了,只要有難事兒他都管。可俺們真心感激這位‘管得寬’的駐村干部。”(來源2月03日《人民日報》)
“管得寬”原本是對做超出職權范圍之事的一種譏諷、責怪和不滿,但從這則新聞報道中我們了解,村民給馬金平取“管得寬”的綽號,是為了表達擁戴、感激之情。“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馬金平獲得個“貶為褒用”的綽號,是群眾對他最大的認可和褒獎。
“管得寬”其實是一個雅號。“當官不為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時下各地正處在“十二五”的關鍵時期,換屆后新班子“上位”承啟期。發展越快,任務越重;任務越重,事情越多;事情越多,越需要各級各類干部“管得寬”、“干得多”。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干部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工作中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的奉行“干得越多,出錯越多”, 處事刁鉆溜滑,遇到困難繞道走,碰到麻煩遛之大吉;有的“混”字當頭,在崗不在狀態,在位不謀公事,尸位素餐,碌碌無為,和尚撞鐘,得過且過。總而言之,這些人就是嫌麻煩、怕干事,更談不上“管得寬”、“干得多”。
干部干事,天經地義。古代官員尚能勤勉干事,我們共產黨的干部就更應該干好黨和人民的事業。干部二字,第一個就是“干”,干部不干事,就不配叫干部,不配當干部;干部不想干事、不肯干事、不會干事,就不是好干部,甚至不能當干部。
無論是大格局,還是小氣候,都在呼喚干部干事、干事、干成事。這就要求我們的干部隊伍要不安于現狀,不甘于平庸,不囿于陳規,不屑于碌碌無為;爭當“管得寬”、“干得多”的干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將心智和精力用在破解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上,為一方發展踏實工作,為群眾福祉鞠躬盡瘁。
真心期盼“管得寬”成為新時期干部隊伍中的“流行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