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零XX年的九月一日,就在成千上萬的學生涌入校園的那一天,我獨自在校門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君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君以前就很愛讀書的。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接觸過的學生,大概往往是因為來自五湖四海之故罷,成績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給校方交齊了“五證”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她毫不相干,但在校園內外,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知識決定命運”,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上的并非正常的學校。數百萬被上學的臉,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離校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家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民工子弟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這教育市場,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未離校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離校者的面前。
二
真正的學生,敢于直面前景慘淡的書山,敢于正視民辦學校與官辦學校的并存。這是怎樣的讀和學?然而制度又常常為窮人設計,以家長的血汗錢,來滿足教育產業化圈錢的欲念,僅使留下學生和家長眼中的血色和縮小的錢袋。在這眼中的血色和縮小的錢袋中,又給人短暫的希望,維持著這看似穩定和諧的局面。我不知道這樣的求學生涯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學校讀著書教著書;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那時也已有一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三
在離校的學生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被上學而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教育市場順利發展而貢獻一生積蓄的中國的學生。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在學校招生的時候。打進電話的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在一次新生軍訓大會上,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君。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當局“五證”威勢所屈,勇于追隨父母的工作變遷而入學者,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民工子弟學校,開班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上課,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年底有消息傳出學校要拆遷,民辦外來子弟學校要漸次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上學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總之,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二零XX年的九月一日,就在成千上萬的學生涌入校園的那一天,我獨自在校門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君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君以前就很愛讀書的。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接觸過的學生,大概往往是因為來自五湖四海之故罷,成績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給校方交齊了“五證”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她毫不相干,但在校園內外,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知識決定命運”,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上的并非正常的學校。數百萬被上學的臉,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離校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家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民工子弟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這教育市場,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未離校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離校者的面前。
二
真正的學生,敢于直面前景慘淡的書山,敢于正視民辦學校與官辦學校的并存。這是怎樣的讀和學?然而制度又常常為窮人設計,以家長的血汗錢,來滿足教育產業化圈錢的欲念,僅使留下學生和家長眼中的血色和縮小的錢袋。在這眼中的血色和縮小的錢袋中,又給人短暫的希望,維持著這看似穩定和諧的局面。我不知道這樣的求學生涯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學校讀著書教著書;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那時也已有一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三
在離校的學生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被上學而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教育市場順利發展而貢獻一生積蓄的中國的學生。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在學校招生的時候。打進電話的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在一次新生軍訓大會上,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君。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當局“五證”威勢所屈,勇于追隨父母的工作變遷而入學者,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民工子弟學校,開班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上課,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年底有消息傳出學校要拆遷,民辦外來子弟學校要漸次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上學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總之,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四
我在那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家長向**會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拆遷隊居然開始進場,被迫離校學生多至數百,而劉和珍君也在其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教育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有全部并入公辦學校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就離校了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的作業本。還有一本,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離校,簡直是失蹤,因為“你呼叫的號碼已停機了”了。
但有人就說,說她們是“外地民工子女,不讀就不讀”!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應該要自己負責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我在那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家長向**會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拆遷隊居然開始進場,被迫離校學生多至數百,而劉和珍君也在其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教育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有全部并入公辦學校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就離校了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的作業本。還有一本,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離校,簡直是失蹤,因為“你呼叫的號碼已停機了”了。
但有人就說,說她們是“外地民工子女,不讀就不讀”!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應該要自己負責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五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欣然前往學校去報名的。自然,報名入學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結局。但竟在拆遷隊進場的那一刻被迫離校,沒有一點點再坐回到課桌去的希望,這于她而言,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幫助她,幫她整理了一下書包,立跌倒;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幫助她,幫她收了一下作業本,同跌倒。但她此時還能站起來,最后背了書包,于是終于離校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離校了,這是真的,有她留下的作業本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離校了,有她自己的作業本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校門外顫抖。當三個民工子女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為了更文明所開辦的學校的摧殘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教育質量之屠戮民工子女的偉績,公辦學校的入學門檻懲創民工子女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個作業本和考試成績驗證了。
但是中外的教育界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五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欣然前往學校去報名的。自然,報名入學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結局。但竟在拆遷隊進場的那一刻被迫離校,沒有一點點再坐回到課桌去的希望,這于她而言,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幫助她,幫她整理了一下書包,立跌倒;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幫助她,幫她收了一下作業本,同跌倒。但她此時還能站起來,最后背了書包,于是終于離校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離校了,這是真的,有她留下的作業本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離校了,有她自己的作業本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校門外顫抖。當三個民工子女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為了更文明所開辦的學校的摧殘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教育質量之屠戮民工子女的偉績,公辦學校的入學門檻懲創民工子女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個作業本和考試成績驗證了。
但是中外的教育界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六
時間永是流駛,學校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不幸的外地民工子女,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想讀書而已。教育市場發展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經濟興旺發達時隨父母進入務工地的大量的子女,經濟滑坡時能留下來的畢竟不多,但離校是必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全家的遷移。
然而既然離了校,當然不應要擴大。至少,也不能因此影響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也會在微漠的打工中積存微薄的夠糊口的血汗錢。陶潛說過,“親朋或離校,他人亦退學,奔走何所惜,打工養全家。”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時間永是流駛,學校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不幸的外地民工子女,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想讀書而已。教育市場發展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經濟興旺發達時隨父母進入務工地的大量的子女,經濟滑坡時能留下來的畢竟不多,但離校是必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全家的遷移。
然而既然離了校,當然不應要擴大。至少,也不能因此影響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也會在微漠的打工中積存微薄的夠糊口的血汗錢。陶潛說過,“親朋或離校,他人亦退學,奔走何所惜,打工養全家。”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七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教育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拆遷隊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教育學家和員們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民工子女離校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民工子女的就讀,是始于N年前的,竟然不是少數,但看那追隨父母,或留守家中企盼父母歸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拆遷中離校而相互撫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民工子女的勇毅,雖遭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離校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外地民工和子女在“五證”的大考中,會依稀看見微紅的光芒;真正的民工,將更奮然而為此去辦好“五證”!
嗚呼,我說不出話,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教育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拆遷隊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教育學家和員們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民工子女離校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民工子女的就讀,是始于N年前的,竟然不是少數,但看那追隨父母,或留守家中企盼父母歸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拆遷中離校而相互撫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民工子女的勇毅,雖遭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離校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外地民工和子女在“五證”的大考中,會依稀看見微紅的光芒;真正的民工,將更奮然而為此去辦好“五證”!
嗚呼,我說不出話,
但以此紀念新的民工和民工子女劉和珍君!
僅以此紀念新的民工和民工子女劉和珍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