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臺軍售政策是個歷史性錯誤
2003年3月1日
美國實際上并不是真的要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他們表面上這樣說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他們大量賣武器給臺灣當然也不是為了臺灣的未來,不過是為了盡量推遲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希望在中國尚未為完成統一大業之前就能有機會肢解中國,這個問題我在其它相關筆記中說過多次了,這次僅就美國對臺灣軍售問題和可能產生的結果談談自己的看法。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資深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說:美國不應當向臺灣出售武器,而是應當推動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對話,對臺灣的武器銷售可能加劇海峽兩岸的緊張關系,而不是促進兩岸對話。毫無章法的兩岸政策可能有“判斷失誤”的危險,并可能導致緊張關系升級。北京擔心對臺灣的武器銷售可能讓臺灣更加大膽地追求獨立,而美國則認為做出提供軍事支持的承諾可以保證臺灣海峽兩岸的和平。李侃如說:中國把國內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美國則集中精力打擊恐怖主義并化解潛在威脅,中美關系現在是合作的、前瞻性的。”
且不論李侃如的以上觀點是站在誰的立場上講的,出發點怎樣,至少這種觀點有利于中、美兩國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國家間關系,其實在美國有識之士并不少見,抱有類似觀點的學者絕對不止李侃如一個。依我個人的看法:美國的對臺軍售政策是一個短視的政策,這個政策加劇了兩岸的緊張局勢還在其次,美國不負責任的行為在中國看來無疑帶有很強的侵略意味,這就必然迫使中國大陸出于強烈的戒備心理,不得不拼命加強軍備以自保,同時加強同俄國的全面關系,正如某些國際問題專家說的那樣:是美國自己把中國推進俄國人的“懷抱”的。美國人總是需要尋找一個敵人來作為自己發展的動力,中國大陸何嘗又不需要一個敵人來警示自己,促使自己的人民不要睡覺。與美國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的本意是不希望有任何形式的敵人存在,安安靜靜地建設自己的國家,過上一種陶淵明筆下描寫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是性情溫和的中國人企盼了多少年的事情,中國絕對不會自己去尋找敵人,中國的敵人是敵人自己主動送上門來的,所需要的是我們自己怎樣去鑒別那些國際勢力是中國的敵人,某些中國人的缺點是有時候會敵友不分。
就綜合實力而言,臺灣與中國大陸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形象一點說就如大人和小孩子的關系。中國大陸的戰略防御目標無疑是美國,臺灣僅是一個戰術目標。與中國大陸有序的、有針對性的、具有完善提高我軍整體武器體系作戰威力的意圖的武器引進完全不同,臺灣的軍事裝備的過度引進給人以饑不擇食的印象,臺灣當局從美國大量購買軍火的真實意圖與其說是為了擴軍備戰嚇阻中國大陸不敢對其發動軍事進攻,還不如說是出于拉攏美國的政治目的,以大量購入美國武器的行動加強與美國的實質政治關系,誘使美國來牽制中國大陸,從而保證臺灣不被中國大陸進攻。因此在這樣的心態的趨勢下的武器引進,必然給臺軍帶來人才、技術和財政等方面的壓力,最終會給臺灣軍隊造成一個不堪重負的尷尬局面,實際戰斗力會有多大的提高臺灣人自己恐怕也說不清楚。
對于臺灣的前途來說,時間越是拖下去,臺灣就會進一步臨近戰爭的邊緣,因為中國大陸的耐心就快接近極限了。美國對臺灣軍售政策的錯誤在于,似乎他既不了解中國大陸為了制止臺灣獨立的決心到底有多大,也不太了解臺灣根本就是個扶不起的太子,也有點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不加節制地將武器運進臺灣,除了會促使中國大陸失去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耐心之外,美國人還會得到什么?中國大陸的耐心是有限的,一旦中國大陸忍耐不住,猛然高舉起劈向臺獨軍隊的鋒利之劍時,美國武器在臺灣堆積的越多,被摧毀的就會越多,落入大陸之手的就會越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