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世上無刀——沒有如狼似虎的酷吏,就沒有桀驁不馴的刁民
刀,從來都不在手上,而在人的心里,世界上沒有比“嗔恨”更鋒利的刀。一個人如果內心平和,那么再尖銳的刀在他手里,也不過只是用來劈柴、切菜,他絕對不可能將刀對著他的同類;相反,如果一個人內心狂躁不安,那么即使手上什么都沒有,他的嗔怒也足以讓他用手將一個人掐死。所以,重要的不是“刀”這種外在的武器,重要的是內在的“人心”,人心和順,刀槍劍戟就是維護和平的武器。我一向認為,敢于將武器交給自己的人民,這是為政者最大的榮譽,只有與人民真正的站在一起,人民的槍口才不可能對準自己。否者,如果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哪怕人民手中沒有任何武器,光是憤恨的眼神就足以震懾對面的那個群體。捫心自問,你們站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人心中的那把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人心有五毒,貪、嗔、癡、慢、疑,對己來說,這“五毒”就像是牢房,將人心關在里面出不來;于人而言,這“五毒”就象是五把刀,每一把刀都是殺人的利器。這里就不談其他的,單單將“嗔恨”這一毒提出來討論,人的暴力行為多是因為嗔恨而起的。“刀”,只有結合了“嗔恨”,才會變成兇器。那么,“嗔恨”從何而來?
人心五毒,各有淵源。以“聰明”而疑,以“不足”而貪,以“有力”而慢,以“執著”而癡,以“不安”而嗔。想要將一個人塑造成狂躁、嗔怒之人,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始終威脅著他,讓他處于惶恐不安之中,那么他很快就會變得十分敏感而具有攻擊性。所以,“嗔”從“懼”中來,“嗔”從“不安”中來。想要“世上無刀”,只需給人們一個“安”字足矣。
何以謂之“安”,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總之,只要有“依靠”,人心自然也就“安”了。如果說“依靠”這個詞不好聽,那么我們可以換成“保障”又如何?民生保障是一切“安”的基礎。但是,比較吊詭或者說變態的是,我們的那些鸚鵡學舌的專家、學者卻認為人心一“安”,就容易變“懶”,就會沒有效率。于是他們將當年具有“民生供給站”功能的“單位”,變成了純粹追求利潤的“公司”,將“人民公社”這個農民民生保障單位,硬生生的解散,于是制造出了大量缺乏“依靠”的農村勞動力,進而將這些勞動力推向市場,成了血案工廠里面的人肉機器,而農村一方面失去組織潰散了,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向城市輸送優質勞動力資源,于是就有了富士康,于是就有了三農,于是就有了全社會的焦慮,于是就有了“維穩”。于是就有了如狼似虎的城管隊,于是就有了拔刀相向的刁民,于是就有了菜刀實名制,于是就有了........,將來不知道還會有什么。緣生緣滅,一緣起,萬緣起,一環扣一環,一報還一報。于是大家都失去了安全感,大家用嗔恨心應對整個社會,誰都不滿,但誰都沒有勇氣首先放下心中的那把“刀”。防范,被防范;警惕,被警惕;攻擊,被攻擊......。佛家所謂的因果不昧,不過就是牛頓第三定律的另外一種說法而已,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你給我多痛,我還你多痛。這一切都起源于那兩只黑白貓,世界之惡,沒有比讓人心“嗔恨”更惡的了。
想起一個電影片段:
【搶匪挾持人質,警察們團團圍住,雙方處于僵持狀態。談判專家出馬】
談判專家:“別開槍,我沒有武器的。請放松,請放松,我沒有武器,只有一部通訊的對講機,請先放了人質,你要什么我可以滿足你.......。”
劫匪:“你當我傻瓜啊,放了人質?少廢話,準備好直升機,準備好美國護照,全部將武器放下!不然別怪我殺了人質.....,退下!放下武器!”
談判專家:“放輕松,放開人質,我可以保證你安全走出去,絕對不要求你亮出腰包,絕對不翻你的背包,就當一切沒有發生,可好?”
劫匪:“誰信你?你們將武器統統放下!不然我開槍.....,你?!你居然藏了一把菜刀!?”
“砰砰~~~”,兩聲槍響,劫匪與人質都被殺了。逮捕劫匪與解救人質的任務都失敗了。
我們該怎樣才能拯救人質?如果人質是我們的母親。或者說是祖國母親。
這個片段大概源于劉青云與劉德華演的《暗戰》片段,但大部分內容是我杜撰的。之所以設計這樣一幅場景,是因為我覺得這幅畫面很象當前的某種態勢。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放了劫匪,心有不甘;不放劫匪,于心何忍?對劫匪步步緊逼,萬一他們撕票怎么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