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們兩個人方言不一致,沒法溝通的時候,應該怎么辦?應該說普通話,對嗎?故意不說普通話,用對方不懂的話去侮辱對方,這就是王八蛋。”--你敢相信嗎?這樣的“王八蛋”不但香港有,內地也有,而且是公然以政府名義的“王八蛋”--這就是堂堂中國警察,竟然只用英文標識
以前看警匪槍戰的電視劇,見到警察的防彈衣上不是寫著中文的“警察”標識,而是只有英文的標志Police,總是感覺滑稽可笑,一笑置之后,不免感嘆:“如今這編導真是越來越沒出息了,胡編亂造到了這等地步,也不怕丟國格人格。”前些天看北京電視臺反映北京特警的紀錄片,才知道在下完全冤枉了編導,電視劇是源于生活,忠實于生活---現實中堂堂中國警察,竟然真的只用英文標識,而不用中文。
真不明白警方此舉是作何考慮。有句老話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句話想必還沒過時,不是說“三個代表”嗎?難道中國民眾個個都達到英語四六級水平?以前毛主席批評有知識分子將“工人”的“工”字那一豎故意寫得拐個彎,“人”字那一捺上故意加三撇,是成心不讓工農群眾看懂。如今的中國警方做得更絕,將代表國家權威的警察標識寫得成心不讓本國的普羅大眾看懂,而只讓洋人能看懂,真讓人大開眼界。
即便中國民眾個個都達到英語四六級水平,就應該棄中文而用英文?如今時髦動輒“與國際接軌”,好,讓我們走出去看看人家別的國家是怎么做的。我在德國工作生活過幾年。對比德國,不由人感概,中國照顧外國人真是無微不至,大街上很多店鋪的名字都附有英文譯文,更別說車站碼頭機場了。在德國,別說店鋪車站,就連“外國人管理局”這樣的專門的涉外官方機構,也是只有德語,沒有哪怕只言片語的英文。我的印象中,只有在出機場時,才看到有英文標識指示哪條通道是德國公民優先通道,哪條是外國人通道。要說德國警服上只有英文標識而沒有德文標識,那才讓人笑掉大牙!
按說德國民眾的平均英文水平比中國高得多,“與國際接軌”比中國完善得多。我曾與德國同事和朋友談及這一話題,他們都表示,德國政府當然首先是為德國民眾服務的,以方便本國公民為第一考慮。外國人來到德國,理應熟悉德語和了解德國文化。對比德國,我不知決定在警服上只寫英文的官員作何感想。
有新聞報導說,臺獨分子曾嚷嚷要將英語確立為“第二官方語言”,聞之從內心鄙視他們的數典忘祖。警服上只寫英文事件當然與此不是一回事,但確實關呼民族自信和民族尊嚴。哪怕是腐敗無能崇洋媚外的晚清政府,也無法斗膽設想他們的兵勇制服上會舍“兵”“勇”而用“Police”。
也許警服上只寫英文有別的什么微言大義,這就是我等平頭百姓不懂的了。如果這“微言大義”并不涉及什么保密的話,那么就請公安部或北京市公安局的新聞發言人能夠解惑釋疑:中國警服只用英文標識而不讓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能看懂,究竟是作何考慮?--不是說“政務公開” 嘛---不過預先請求,千萬別搪塞說什么進口防彈警服什么的---進出口物品,按客戶要求標記早已“與國際接軌”了,實在是小菜一碟。 也千萬別說什么小事一樁,不足掛齒---如果這一邏輯能夠成立的話,那么將來中國的國徽和錢幣也改用外國字也就順“理”成“章”了--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些都代表著國家的權威,民族的尊嚴,是為中國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取悅外國人的, 至少,首先不是為了方便外國人的。
假如有一農村老大娘和一外國游客同時在上海街頭遇到危險需要對警察呼救,外國游客由于看到制服上有Police標志而正確呼救,而農村老大娘由于不懂這Police標志是何物而錯過呼救,請問公安部長,面對這樣的情形,你情何以堪?
--------------
某報時評文章提到,外國留學生的“流利漢語”,讓我們汗顏,對作者痛惜“大學生漢語水平堪憂”,深有同感。我在給自己帶的研究生審改學術論文時,時常不得不花部分精力修改“的、得、地”不分的中文文法錯誤。我想,造成“現在的大學生中文水平已經相當可怕”,“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大學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日漸冷漠”的原因,除了作者指出的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外,我認為,造成這一現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筆者留學海外整整十年,于前些年回國。“海龜”上岸伊始,睜眼滿大街望去,發現一副圖景簡直不可思議:怎么象征國家權威、警察防彈衣背后印的標識只是英文Police而不是中文?也許是在國外呆久了,見慣了人家國家是如何重視、尊重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所以對這等公然以官方名義“棄中文而用英文”極度反感,曾滿腔激憤地寫過一篇網文《堂堂中國警察,竟然只用英文標識》。
到如今,對于警察標識“棄中文而用英文”的咄咄怪事已見怪不怪,回國伊始的激憤心情也已經慢慢趨于平息,倒顯得是自己少見多怪。談到“大學生漢語水平堪憂”,聯想到《戰國策》記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的典故,說的是,從前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人,楚國的士大夫們紛紛投其所好,為了細腰,大家都節食減肥,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來,非要扶著墻壁不可,坐在馬車上的人要站起來,一定要借力於車軾。可見,環境風氣對人的行為舉止的影響之巨,特別是,如果這種環境影響是來自官方,來自“上頭”的話。此所謂“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今天,當我們痛惜“大學生漢語水平堪憂”,抱怨青年學子對本民族語言文字不夠重視,是否想到類似“楚王好細腰”的原因呢?假如我提出,為了改變“大學生漢語水平堪憂”的現狀,正本清源,首先從堅決糾正警察標識“棄中文而用英文”荒唐之舉、清理社會大環境開始,這么做會有多困難嗎?如果我想將我的提議反映給人大代表,我應該到哪兒去聯系我們轄區內的人大代表呢?他們的聯系方式公布了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