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的康菲
康菲,美國的一家石油公司,在進入中國石油開采市場之時,還只是美國杜邦公司屬下的一家小石油公司。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家康菲公司進入中國石油市場,為何能進入中國石油市場,至今未看到官方的說法,也許和當時出現的康華公司是連襟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石油緊缺的大國來說,在當時石油開采還是國家封鎖得緊的戰略資源,允許美國的一家小石油公司進入,不知道是否是鼎鼎大名的杜邦的原因還是能呼風喚雨的康華的原因,反正是奇異得很。
應該說,美國的康華公司進入中國石油市場后是如魚得水,成長迅速,或許正因為如此,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在上世紀未成功脫離了杜邦,并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能源公司了,應該說是中國的石油養肥了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更奇異的是,盡管中國石油養肥了美國康菲石油公司,而美國康菲石油公司不是感恩而是在中國的表現令人稱奇。
美國康菲石油公司與中海油公司合作,開采了中國南海的石油和中國唯一內海的渤海的石油,是否是中國的石油開采沒有在海上開采的水平么?答案是---否!中國是否是石油資源多多開采不完么?答案依然是---否!奇異的是中國讓美國康菲石油公司來中國開采海上石油了。
中國不僅讓美國康菲石油公司來中國的南海和中國的渤海開采石油了,更是容忍了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將中國唯一的內海渤海污染了。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將渤海污染了,先是不承認污染了,再是說早在發現漏油后就立即上報給國家石油局了,再是說及時堵漏了,后又說“我們是騙你的”,接著又說沒有造成石油污染,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奇異吧?
依靠渤海生活的漁民們起訴美國康菲石油公司要求賠償損失,先是不被中國的法院立案,再是被立案了又不見下文了,最近又聽說康菲出資10億元人民幣賠償了。這可是要比起先說的20萬元賠償要多得多的款額了。而針對被污染的渤海卻又是“康菲公司和中國海油從其所承諾啟動的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基金中,分別列支1億元和2.5億元人民幣,用于天然漁業資源修復和養護、漁業資源環境調查監測評估和科研等方面工作”,康菲污染了渤海,中海油來賠償了,奇異吧?
這康菲石油在中國還有更奇異的是,譬如說渤海灣的石油,“作為戰略性物資的石油資源的外流——49%的開發權益使幾乎一半的渤海灣蓬萊19-3油田原油歸美方所有”,這些項目還曾經是國務院的什么重點項目。
說到賠償,看一看美國墨西哥灣石油污染事件,在英國石油公司BP設立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時,美國法院向英石油提出的是210億美元的罰款,而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在中國渤海造成的災難要比美國墨西哥灣的更嚴重。雪佛龍公司在巴西泄漏石油,面臨的罰款就達10億元人民幣,賠償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而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在中國渤海造成如此災難,中國的唯一的內海---渤海(自潔能力非常弱)差不多成了一個死海,賠償竟然只是10億元人民幣,奇異吧?
為何如此奇異,唯一的解釋只能是,都說中國的漢奸多,那從康菲進入中國石油開采,到康菲在中國成長壯大,到康菲在中國漏油,到現在康菲瞞天過海式的賠償,這一個整鏈條,都有大量的大大小小的漢奸在幫助著美國康菲。
2012年是中國農歷龍年,希望中國龍在龍年打倒漢奸!將美國的康菲石油公司在保價賠償中國的生態損失、漁民的損失、國家的損失、人民利益的損失后趕出中國!
誰是康菲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康菲石油公司是美國第三大能源公司
頻發的事故為何都不能令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引以為戒?
一場持續3個月的溢油事件,將一家陌生的美國公司帶到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它就是可以與BP、殼牌等國際能源巨頭匹敵的康菲石油公司。
2011年是康菲石油公司成立的第8個年頭。不過,它的前身---合并之前的美國康納石油公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前者成立于1875年,后者始于1905年。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從公司市值、探明儲量及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綜合衡量,康菲石油公司已經是美國第三大能源公司。它還是世界油氣探明儲量第七大持有者,以及世界第四大非國有煉油公司。
截至2011年3月31日,在紐交所上市的康菲石油公司市值約為1130億美元。它在全球30多個國家擁有2.96萬名員工。
雖然自2002年合并后,康菲石油公司還沒有遭遇過因能源開發事故導致的訴訟。但在之前的幾十年里,菲利普斯公司一再面臨此類索賠。康菲石油公司現任的領導人穆懷禮在合并之前任菲利普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就曾經歷過三次大型的泄漏爆炸事故。
目前,因“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導致的索賠訴訟一觸即發。中國國家海洋局和中國人面對的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超級康菲的誕生
西方石油工業中曾將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埃克森、美孚等在內的7家世界最大石油公司稱為“七姐妹”。合并之前的康納和菲利普斯都不在此之列。
1875年,康納石油公司的前身大陸石油運輸公司,成為西方最早的一批石油販售商。當時,其創始人艾薩克·布萊克敏銳地觀察到,如果用鐵路大批量從東部煉油廠引進煤油,價格就會下降,需求將會上升。于是大陸石油運輸公司應運而生。
令大陸石油運輸公司得到大發展的是1929年與馬蘭石油公司的合并,它重新命名為大陸石油公司,成功進軍上游產業,在全美30多個州擁有近3000口油井和數以千計的零售店。
同年9月,大陸石油運輸公司在紐交所上市。1個月后大蕭條到來。通過一系列的艱難決定---降薪、出售石油生產業務、放棄開采計劃,大陸石油運輸公司獲得了充足的現金流,建立了連接龐卡城與芝加哥的五大湖輸油管道,并開發了許多新產品,從而得以順利度過危機。
1979年,大陸石油運輸公司正式改名康納石油公司。此后,它被杜邦公司收購,又被出售。
與康納石油公司相比,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走了另一種發展道路。1905年,菲利普斯兄弟在俄克拉荷馬打出了81口油井,并在1917年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早期的成功在于,它沒有把鉆井過程中出現的天然氣燒掉,而是開始研究提取液化氣,結果很快成為美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者。
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美國名聲大震的是:1930年美國第一條州際公路66號公路開通時,它在沿路設立了許多加油站,并將“Pillips66”的盾牌圖案作為公司標志。到今天,Pillips66仍是美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此后,它涉足合成橡膠和高性能航油等產業,并在二戰后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石油勘探和生產,包括后來在中國進行聯合勘探和能源生產。
國際性的勘探和開發給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帶來了機會。1970年,菲利普斯在挪威北海發現了埃科斯弗克油田。它在高峰時的產量達到日產油13萬桶。在阿拉伯石油禁運及伊朗革命引起的兩次石油危機時,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是憑借埃科弗斯克得以躋身世界級的大石油公司。
2000年以及2011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兩起大型收購,不僅油氣儲量翻番,還成為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美國第二大煉油企業、第三大汽油零售商。這一年,康納石油公司也以43.3億美元收購了伯靈頓石油公司。
在各自完成大型收購后,2002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康納石油公司合并。
“受到詛咒”的化工廠
合并之前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曾經發生過多起泄漏及爆炸事故。盡管中國國內對其知之甚少,但它們都已載入了石化災難史冊。
1970年,位于密蘇里州富蘭克林縣哈德遜港的一條丙烷管道斷裂導致了丙烷爆炸,相當于50噸TNT炸藥引爆的破壞力。那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爆炸事件,成為燃料運輸危害的經典案例。這條管道即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屬的管道公司擁有。
1977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最引以為豪的埃科斯弗克油田也出事了。當時一座海上油井發生井噴,8天時間內共有約26.3萬噸原油泄漏到海中。所幸的是,挪威國家污染控制中心表示這起事故并未造成重大生態災難。
實際上,這起事故本來完全可以避免: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菲利普斯公司的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最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屬“受到詛咒”的化工廠。
1989年10月23日,對于受害者甚至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來說都是重大災難的一起事故發生了。當天,得克薩斯州的帕薩迪納發生了一系列由乙烯泄漏所引起的爆炸。肇事工廠正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屬的一間化工廠。這起事故導致24人死亡,314人受傷。
事發原因是,為了削減成本,菲利普斯轉包了許多必要的廠房設施維護工作給一家工程建設公司,而該公司人員在維修煤氣管道時沒有啟動隔離程序,引起了易燃溶劑和氣體擴散到了工作區。同時,工廠內并沒有相應的探測器或預警系統,于是8萬5千磅高易燃乙烯及異丁烷氣體在工廠內點燃,并引起了連鎖爆炸。
事后的調查顯示,這是由于工廠安全程序不足所致。而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證實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過去已有多次嚴重違反安全規定。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于1990年寫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的報告指出,這次災難給菲利普斯公司帶來了至少7.5億美元的損失。
這對于當時剛剛舉債扛過惡意收購危機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隨后而來的受害者索賠官司讓這家公司更焦頭爛額。為解決544起侵權行為賠償,菲利普斯支付了400萬美元。
10年之后,同樣是這家工廠又發生一起爆炸事件并引發火災。兩個承建商的員工身亡,三名男子在爆炸中受傷。該公司為此支付了14萬美元罰款。
緊接著在2000年3月27日,這家化工廠又奇跡般地發生了爆炸和火災,致使1人死亡,71人受傷。死者羅德尼戈特是一位管理人員,在1989年事故中九死一生,最終還是未能幸免于難。這次事故原因仍是安全保障程序和設施的缺失。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在調查中指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對于工人缺少類似爆炸和火災事故的應急培訓。
“菲利普斯是有問題的,看它的歷史會發現,爆炸事故太多了,以至于現在哪兒一爆炸,人們首先就會想到菲利普斯。”該公司一位老工人Danny George曾對媒體表示。
在2000年的事故中菲利普斯被聯邦政府罰款250萬美元,但由于其反對,實際支付了210多萬美元。
2008年,這家工廠又發生過一起大規模的丙烷泄漏事故。
同一家化工廠連續發生泄漏爆炸案實在不可思議。頻發的事故為何都不能令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引以為戒?究竟是偶然還是管理的漏洞?成了人們心頭一個永遠的謎團。
教父穆懷禮的態度
目前康菲石油公司的領導人穆懷禮經歷了這幾起事故。在此次“蓬萊19—3”事故索賠中,他也對康菲石油公司態度起到決定作用的。
《彭博商業周刊》曾撰文稱,正是穆懷禮的氣魄才使康菲石油公司最終躋身于經濟能源之列,也正是他的一次又一次大賭注將康菲石油公司推上了頂峰。
1946年出生的穆懷禮是一位銀行家的兒子,曾在美國海軍服役。部隊駐扎巴林時,他對石油生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3年退役后,穆懷禮加入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財務部門。1980年,他因能力出色晉升為副總裁。
有報道說,穆懷禮是一個舉止溫和,說話輕聲細語的人,行事方式過于低調,這使他看起來不太像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老板。
但在行動上,穆懷禮卻顯示出截然相反的一面。2002年,正是他在媒體和投資界的一片質疑聲中,大膽地促成了兩家公司160億美元的合并案。
穆懷禮還被認為是一個勤奮的人。穆懷禮同時也強調誠信及透明,經常說,“如果沒有你的健康和你的誠信,你沒有大有作為”。
然而,2000年的得克薩斯州帕薩迪納化工廠爆炸使他的名譽嚴重受損。據美國媒體《Rigzone》報道,這次爆炸對他影響很大。從那以后,穆懷禮表現出更加重視能源安全,包括為員工提供安全培訓。他開始致力于通過改進技術提供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確保能源的生產、儲存、運輸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
然而,2011年6月,蓬萊19—3事故發生。
其實,2011年對于康菲石油公司是關鍵的一年。因為根據計劃,2012年它將出現一次巨大的變動:剝離其煉油業務,拆分為勘探和生產、煉油和銷售兩個獨立上市的公司。屆時其煉油和銷售公司將取代目前排名第一的瓦萊羅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煉油商。外界普遍估計,他會借此機會退出前臺。
《華爾街日報》評價穆懷禮說:“他在過去的十年完成了現代美國企業史上的一個壯舉:幾乎從零開始創建一個新的石油巨頭。”
對于這位2010年年薪近1800萬美元的石油大亨來說,如果不能處理好這次事故,他將很難功成身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