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左派議員立法會談內地孕婦問題
——身為中國人,為何我們同胞的骨肉,即使他不是香港人,而香港人竟然排拒他?
(編按:立法會1月11日 ,方剛議員動議《檢討人口政策》議案1。梁國雄議員的發言被斷章取義然后大肆批評,現整理發言紀錄及由網友轉載發言錄像到YouTube(見右面),亦歡迎公眾到立法會網頁比對官方檔案。2)
梁國雄議員發言:
大部分同事(編按:其他立法會議員)將人口政策視為「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但他們未能解釋「雙非」(父母雙方都不是香港人)或父母其中一方為港人,其所生的嬰兒是次人一等。我認為這個議會的莊嚴已經盡失,如果他們的理論成立,而且早八十年出生,那么「國社黨」3的戈培爾4就可以節省很多力氣:他們未能解釋,為何一個人在他方出生、或父母的國籍與孩子成長的地方不同,那些人就不能有其他認同等的智力?
其實一言蔽之,第一,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應優先用于處理家庭團聚,因為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這就足以解決一宗歷史懸案,這亦不會與其他同事稱「那些不是港人」有任何沖突5,但這個政府偏偏不做。
第二就是所謂「雙非」,這當然造成瓶頸口6。但首先,父母其中一方是港人的夫婦,政府要解決孕婦分娩的問題,政府無解決就要問責,現在已經未講「雙非」,為何政府偏偏要將兩個范疇混在一起?林瑞麟你是政務司司長,你務必解答:你為何不先制定措施,先處理父母其中一方是港人的孕婦分娩問題?
然后當我們談人口政策,我們經常抱怨出生率低,無人肯生,那么倘若有任何方法,包括「雙非」,帶來的新生嬰兒,就是補充人口的源頭。在「雙非」的情況,嬰兒不會一出生就在港生活,而是約九歲以后才到香港,接受高小至中學教育,那么政府應該做規劃去應對此情況。我很詫異,為何我們的同事會以為「雙非」嬰兒會像野人一樣被拋棄在香港,就算是單親媽媽7聲淚俱下要來港以子女的綜援過活,這是很痛苦的。剩下來,我們就是要解決分娩床位的問題,而其他都是廢話。
而身為中國人,我亦很詫異,為何我們同胞的骨肉,即使他不是香港人,他拿到居留權而作為人力資源去貢獻香港,而香港人竟然排拒他?為何不是歡迎他?為何不是以計劃的角度去容讓他進入我們的社會,而今日我們卻掉過來說「請不要讓他來」?我們當然可以不讓他來,這亦是特區政府要處理的問題,但既然政府聲稱出生率偏低而供養老人能力有問題,不解決種種問題而歸咎內地孕婦造成瓶頸是無意思的。
結論很簡單,特區政府無能力要求大陸收緊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又未能在「雙非」問題做規劃,肯定是亂的,但這跟法庭審案有何關系?這是特區政府施政的問題。現在我在問你,政府有無規劃,就是如此。
議案內容: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不斷增加對香港醫院及相關醫療服務構成的壓力日增,上述在港出生嬰兒對香港教育、福利和長遠的醫療、住屋和就業等方面,也構成潛在壓力,而特區政府的施政和財政資源調配均缺乏長遠規劃,以致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加上目前主要為協助內地居民來港與家人團聚的每日150個 名額,并未有完全使用和善用,以解決就業市場的嚴重錯配,更未能達到原先的家庭團聚和為香港注入較年輕勞動力的美好愿望,反而大大增加了香港在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和應付人口老化的負擔;就此,本會促請政府:
(一)全面檢討現行人口政策,將現時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在福利、教育、住屋和綜援四大方面所衍生的問題列入檢討范圍;參考發達國家的人口政策,以檢討香港是否應繼續允許父母均非香港永久居民但在香港出生的嬰兒擁有香港居留權;
(二)就目前主要為協助內地居民來港與家人團聚的每日 150個名額的使用率、獲批人士的年齡、學歷、技能及來港后的就業狀況、申請綜援的比例等進行全面檢討,以及在有需要時按香港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調整該150個名額的運用情況;及
(三)就檢討結果制訂一套適合香港長遠發展需要的新人口 政策,供編制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時參考,并不時因應香港社會的發展進行檢討,以確保香港人口政策的 合宜性。
長毛所指的是德國國家社會黨,德語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俗稱納粹黨
Paul Joseph Goebbels, 29 October 1897 – 1 May 1945,納粹德國時期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
編按:反正150個單程證配額是固定數字
編按:各種社會資源突然有更多人利用
編按:指子女有居港權,但母親卻無,其中絕大部分是婚姻離異后才被逼前往香港照顧子女,須要定期往返內地續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