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是中國的一大特色,年年春運,年年有說不盡的辛酸。今晚(2012.1.19)新聞聯播報道的兩個例子是:其一,老韓帶著16個農民工,希望春節回家過年,和離別了一年多家人團聚。但是他們分成兩組,一路在火車站排隊買票,一路去汽車站買票,5天過去了,還是一票難求。面對記者的采訪,老韓焦急而又茫然。后來記者幫他們聯系到了高鐵的票,被老韓一口回絕,因為一張高鐵票比普通票高出210元,老韓他們不舍得。其二,劉女士及一行18人在沈陽打工,春節要回河南信陽過年,因為買不到火車票,他們在沈陽搭上一輛黑車,每人交了180元,說好直接把他們送到信陽。可是車到北京郊區他們就被騙下車,司機開車逃之夭夭,可憐劉女士一行步行了六七個小時,才找到西客站,但是車站告訴他們,7天之內的車票早已經賣完。他們住店住不起,有家不能回,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在北京寒冷的冬天里,欲哭無淚。從年年春運一票難求這個現象,我們起碼可以明顯看到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的鐵路太少了;二是農民工太窮了。
這兩個問題一個癥結,那就是我們沒有重視和依靠內需市場,而是嚴重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戰略造成的后果。
中國有巨大的內需市場。1916年的美國,只有1億多人口,但是鐵路營運里程已經達到40萬公里。中國當今有13億多人口,還有農民工這樣需要遷徙的特殊群體,現在我們營運的鐵路只有8萬多公里,到“十二五”末計劃達到12萬公里。另外,公路、機場、電力和水利基礎設施等,需要補課的空間都非常巨大。中國的人口占全球的1/5,是歐盟的3.5倍。從地域面積看,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當今世界上的這個經濟聯合體,那個自由貿易區,沒有幾個比中國大的。因此,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多樣性的、最緊密的經濟聯合體。在今后50年里,中國的國內市場有效需求潛力仍然非常巨大,巨大的內需市場為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提供了長期而廣闊的空間。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城市化加速階段,如果按照國家的規劃,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1.5個百分點。目前一個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是農民的3.8倍,也就是說,只要轉化一個農民,其消費水平就可以提高3.8倍。目前中國城市化率的一個百分點是將近750萬人口,這又是一個多么巨大的市場啊!
中國不但具有巨大的內需市場,而且還有巨大的投資能力和人才、勞動力支撐。中國目前每年有高達8萬億的財政收入,而且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有外匯儲備3萬多億美元。大學生每年畢業700多萬,上億的農民工等待工作。需求有、投資有、人才和勞動力有,這就是中國開拓和發展內需的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國家嚴重缺少外匯,因此我們采用“獎出限入”政策。鼓勵出口。實施出口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戰略。但是30多年過去了,目前中國的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戰略已經開始呈現無效的、有害的狀況。這些年我們的物價(CPI)一路飄紅,持續上揚。老百姓始終在低工資,高物價的生活泥潭中苦苦掙扎。其深層次的原因都是由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戰略惹的禍!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說:“中國改革開放造成的巨大奇跡之一,就是形成了西方國家高工資低物價,而中國則是低工資高物價的怪現象。”這是因為,我們低工資創造的低價格的產品送給了美國人享受,換回來一大堆花花綠綠的美鈔,因為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我們這些錢買不到美國的東西,只能購買美國的國債。因此,中國的通脹是輸入型的通脹。換句話說,出口產品,中國老百姓不但沒有獲得一分錢的好處,反而以通貨膨脹的方式全部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因此,我們看到了一個讓中國老百姓欲哭無淚的荒謬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而美國拿著從中國借來的錢,再購買中國的商品,就這樣無限循環下去,等于中國源源不斷無嘗地給美國供應商品。我們國家手頭上除了一些花花綠綠的美元紙頭,再就是國際收支賬戶上不斷增加的一長串數字。就是這樣,美國也不念中國的好,而是像農夫懷里凍僵的蛇,緩過勁來就反咬中國一口。他們吧美國的金融危機一股腦把罪責到中國頭上。說中國實行高儲蓄制度,把錢都借給美國,讓美國人來購買中國的產品,從而產生大量貿易順差,外匯儲備節節攀高,又拿外匯儲備買美國的國債,把錢借給美國人,讓美國負債累累。這些話就是讓不懂經濟學的人聽起來都覺得滑稽,就像一個人借了別人的錢不還,反過來責難你為什么把錢借給我一樣,整個一套強盜邏輯。
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還要傻乎乎堅持出口戰略,自己勒緊褲,春運一票難求,農民工為200元錢,寧肯在老凌冽的風雪中露宿街頭,也不敢買一張高鐵車票,來為處處對我們看不順眼、處處敲打我們、處處制裁我們、處處在國際上敗壞我們、處處聯合其他國家封殺圍剿我們的美國提供免費午餐呢?!
今天,中國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戰略到了該緊急剎車的時候了!我們有巨大的內需市場,我們大多數人還都很貧窮,讓我們生產的財富服務于自己的人民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