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2012年1月18日,中國科學報(原科學時報)以《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為題,報道了中國科學家2011年十大科技進展,分別是: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2)“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3)袁隆平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畝產突破900公斤;4)中科院首座超導變電站建成;5)復旦大學發現大腦神經網絡形成新機制;6)華中科大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裝備問世;7)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人肝癌預后判斷和治療新靶標;8)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首座快堆成功實現并網發電;9)中國船舶集團工業公司首座超深水鉆井平臺在上海交付;10)深部探測專項開啟地學新時代。
上述報道的詳細信息請見:
在上述十大科技成果中,國防類(1,2)2項,占20%;工農業應用類(3,4,6,8,9,10)6項,占60%;科技探索類(5,7)2兩項,占20%。
成果表現形式更耐人尋味。上述十大成果中,只有5項和7項是以SCI論文形式發布的,占20%。刊物分別為Science和Cancer Cell,若以IF 論英雄,均為他們所說的牛刊。應當說,這是中國科技界SCI導向的一大產出。但是,這樣的成果成果按重要性而言,也僅為五分之一而已。
更令人自豪的、中國人有獨立知識產權、能夠代表2011年中國科技成果80%的科技產出,不是來自SCI論文,而是來自主流科技管理人士或科學家所不齒的——媒體報道。至于發表論文,尤其發表SCI論文,在某些特定領域,如軍事、國防和高技術領域,因涉及技術保密,發表即意味著死亡。
這就回歸到了科研成果的原始表述問題,只要是貨真價實的成果,只要讓人家知道了,不論是方塊字,還是洋文,不論是嚴密的論文表達,還是有些外行話的媒體報道,都是成果,且是能夠拿出來說事的大成果。
張衡的地動儀、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都沒有以論文形式發表,更不會是什么SCI發表。至于愛迪生創辦Science,其最初的動機也是新聞報道,是讓人家知道他們做了什么。因此,即使今天Nature和Science依然保留新聞欄目。
說到Science的新聞欄目,在2011年重大科技進展候選項目(也是10項)中的第二項《基于“三道防線”理論的交通事故防治技術獲重大突破》,是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金會慶博士及其團隊做出的,該項目在中國400多個城市應用取得良好效果,被聯合國采納,在中國濟南創建全球首個“交通安全示范城市”。5月6日,美國《科學》雜志“新聞聚焦”欄目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在同一個Science的“新聞聚焦”(News Focus),本團隊2007年關于渾善達克沙地生態恢復的成果也曾出現在那里,且報道文章用了3頁紙7幅圖,對于惜墨如金的Science而言,這些篇幅應當是大的。但至今那篇文章,在他們眼里,連成果都算不上!可見,科研人員的成果,掌握在不同人手里,是有不同命運的。
至于中國眾多學者辛辛苦苦發表的十幾萬篇普通SCI,除了上面提到的2篇,都無緣中國重大科技成果,甚至連提名都輪不到。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相對于沒有發表論文的成果,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的SCI屬于科研過程的垃圾呢?
我還沒有找到中國學者2011年發表的SCI總數,就用2010年的數據來說明潛在垃圾論文數量的龐大。2010年,SCI數據庫收錄中國科技論文為14.84萬篇,占世界份額的10.4%,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份額提升了1.6個百分點,位次與2009年持平。若不統計港澳、地區的論文,則中國共計發表12.15萬篇論文,比2009年略有增加,占世界總數的8.6%。如按此論文數排序,我國也排在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
僅次于美國又怎樣?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定性思維:只要將文章發表在SCI牛刊上,只要IF是高的,哪怕觀點是錯誤的,也比低IF的論文好,也比中文的好。
再以筆者熟悉的植物生態學領域為例,來說明我們這種固定思維的后果。我擔任植物學報副主編,每年我們都搞一個植物學年度進展的綜述文章,由分工的主編和副主編分頭編寫。編輯們提供給我們的都是每個領域在國際刊物一定IF以上的論文清單(一般是IF>5),并提供論文摘要,供編寫綜述參考。如果是在CNS(Cell, Nautre, Science)發表的,那就是當然的年度重要進展了,直接入選。五六年下來了,幾乎每年都是這個套路,由此引導著中國植物學者直奔SCI影響因子,而不管有沒有實質科學貢獻。
從上述中國2011年十大科技成果80%與SCI論文無關來看,有關部門是否要思考一下今后的科研評價體系,那種以發表SCI論英雄的時代是否該結束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53136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