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車安全的“農村實際”
易 暉
1月5日起,由十個部委與主流客車生產企業聯合召開的新校車標準征求意見會在京召開。工信部提出校車的安全性要提高,但成本要合理控制,要有利于普及,對此各方表示認可。多數與會車企代表表示,新標準不可套用美國校車標準,成本太高,脫離了農村實際。(《錢江晚報》1月8日)
農村的孩子父母大多不在身邊,上學距離遠,對校車的依賴性更高,因此,“校車新標準不可脫離我國農村實際”,這個在激烈的爭論中達成的共識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
從報道看,所謂不脫離我國農村實際的新校車標準有了一個初步設想:如果在農村推出過長過大的校車,不僅運營成本過高,很多地方大客車根本沒法掉頭和停放,新校車的標準長度應該控制在5米到10米,絕大部分的校車應控制在8米左右,每輛校車的載客數不應超過45人。然而,這是否就是不脫離我國農村實際的新校車標準?很值得懷疑。
我國農村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很難找到一種不脫離實際的校車統一標準。最近發生的校車安全事故多與“黑面的”用于運送學生上學,并且超載有關。但很多農村學校連“面的校車”都配備不起。新校車標準聲稱不脫離我國農村實際,說到校車安全,最大的“農村實際”其實是基礎教育缺錢。不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所有的新校車標準都是脫離實際的。
而教育投入還只是“農村實際”的一個方面。在山區,許多農村孩子的上學路蜿蜒狹窄,山崖遍布,非常危險。簡易公路上,馬車、三輪車、農用車、大卡車等混雜搶道,無論是何種校車,要成功地避讓對頭車都很考驗技術。就算推廣了十部委與主流客車生產企業聯合推廣的新校車,但如操作不當,新校車沖下山崖,生還率不見得就比“面的校車”高。不加大農村道路交通投入,所有的新校車標準都是脫離實際的。
丘北校車事故發生后,當地教育局官員表示:還是徒步上學安全。這話被網友當做“雷語”進行批評,我倒覺得此言道出了一個基本常識。許多農村學生之所以不能徒步上學,是因為中小學撤點并校使然。不是說撤點并校不好,為優化教育資源,撤點并校有合理性,也是大趨勢。2001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然而一些地區并非因地制宜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而是把撤點并校當成減少教育投入,提高城市化率的手段。這樣的撤點并校,意味著農村學生上學路途的增加,徒步上學成為遙遠的美夢,乘坐缺乏安全性的“馬的士”校車和“面的士”校車,成為難以避免的噩夢。
十部委與主流客車生產企業聯合召開新校車標準征求意見會,將“非主流”客車生產企業排除在外,也將了解農村實際的基層單位排除在外,我以為這是該征求意見會的一個缺陷。盡管多數與會代表表示不能脫離農村實際,但其討論結果仍有脫離實際之嫌。校車安全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純標準問題,不深入了解和尊重農村實際,所有的新校車標準都是脫離實際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