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懷柔政策在臺灣成功,支持蔡上臺的大失所望。 |
|
2012年01月16日07:25:01 于 |
臺灣的選舉過去了。不少關心臺灣前途的人都認為一旦以后四年的總統不是馬英九,這將是臺灣的一場噩夢。在目前環境里,不確定的兩岸關系就是臺灣難以承受的重負。在馬英九勝選后,這個噩夢暫時不在了。 在蔡英文承認敗選的新聞發布會上,她以組織、資源、策略、文宣的不足作為敗選的理由。很明顯,她還不認為自己企圖逆轉過去幾年兩岸關系發展的態勢是 她敗選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民進黨繼續要求臺灣人在兩岸議題上選邊站已經不再符合臺灣利益。當然,要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一下子就改變過去長時期的觀點也 確實不容易。 在1949年后,由于兩岸領導人都強調大陸和臺灣是一個中國,兩岸關系的性質當時只是停留在內戰階段。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登臺。大家都以為這個人會 延續蔣家的中華民族觀。但當年李登輝接受日本右派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問時提出國民黨是外來政黨,讓人開始懷疑這個人究竟在想什么?臺灣的政治危機開始隱 現。當特殊國與國關系被宣示,一股遠超越民進黨的獨立風潮開始成為臺灣的逆流,挑動著臺灣人的心。 由于大陸的國際地位在當時候還不明朗,而美國政府和國民黨都未能看穿李登輝的陰謀,臺灣一直被挾持走向兩岸關系模糊化,繼而借“國家”的性質再次確 認,重構出臺獨的輪廓,其效果遠超過民進黨之前所能制造的兩岸越行越遠的假象。當國民黨分裂,連戰和宋楚瑜被擺到敵對位置,民進黨巧妙地利用選舉技巧,成 為臺灣的執政黨,徹底改寫兩岸的政治局面,兩岸關系進入高危區位。 當然,這一切如果沒有李登輝的康奈爾之行、蔡英文的兩國論、針對宋楚瑜的興票案,以及與民進黨的秋波暗送,臺灣不會進入陳水扁執政的糟糕八年,成為 臺灣歷史上最昏暗的時期。一方面陳水扁要感謝李登輝,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李登輝將陳水扁送進政治的垃圾堆。在這一次總統選舉中,李登輝以民進黨和臺獨的真 正大佬的身份為蔡英文在投票前的最后一天站臺,但卻對選情幾乎毫無影響,這應該算是李登輝時代徹底結束。當然,由于這個人頑強的生命力,在他一天沒有失去 意識之前,我們都無法安心他不會再興風作浪。 馬英九勝選的三大政治意義 以這種歷史認識為基礎,馬英九這次勝選的政治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首先,民進黨曾經因為陳水扁的腐敗和無能而以大比分輸掉了2008年的總統 大選,但在過去幾年的各種選舉中,蔡英文應該算是有效地改變了這種局面,民進黨恢復到歷史上較高的民意支持度。這一次總統選舉是擺脫了陳水扁的包袱之后, 兩黨就臺灣未來前途面臨著再次接受民意的考驗。選票的差異證明了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和政治訴求,還是未能跳離以往的格局,最多就是在45%水平,而九二共識 和兩岸和平獲得了臺灣人民的最大認同。 其次,自從新黨在九十年代初出現以及后來宋楚瑜組建親民黨出走,國民黨由于貪腐和領導層的“去中國化”,加之面對來自本土民粹主義的沖擊,黨內一盤 散沙的亂局一直持續至今。馬英九接掌國民黨主席職位之后,就黨務各個方面大刀闊斧改革。雖然遭遇不少阻力,但還是讓人看到一個新的國民黨。而這次勝選應該 算是徹底消滅了以宋楚瑜為代表的國民黨離散力量,其直接結果是泛藍能夠重新統合,國民黨政權日后的穩定性也將有賴于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意義,這就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兩岸政策借助此次選舉,面對臺灣民眾進行的一次“公投”。而馬英九的勝選也是胡錦濤兩岸政策在 這次“公投”的勝利。我們都知道中共在臺灣問題上的紅線就是臺獨立場,這可能是中共唯一可能對臺動武的理由。但這種武力威脅以往并沒有緩解民進黨的臺獨走 向。相反,以往各次選舉結果都不利于臺灣政情朝著符合中共的希望發展。在胡錦濤執政期間,他改變了之前的對臺政策,以更為親和的姿態對臺溝通。不少人曾經 擔心這種懷柔政策會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最后還是未能贏得臺灣人民的信任。然而,這次馬英九的勝選,是明確傳遞了積極正面的信號,只要有利于臺灣人民利 益,臺灣的民眾絕大多數還是希望兩岸關系能夠維持和平。 當然,這種分析并不能夠僵化地看待,因為如果不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實力大幅度上升,強烈牽引著臺灣的經濟和制約臺灣突破這個包圍圈,同時馬英九能夠 踏實務實地管理臺灣,展現了實際對待臺灣發展的努力,才能夠讓胡錦濤的對臺政策得以產生效力。可以說胡錦濤的懷柔政策是中國綜合國力發展在兩岸問題上發酵 的觸發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沒有這種土壤,北京的懷柔政策只會被視為軟弱的象征。 民進黨是時候擺脫臺獨幻象的綁架 對于這次敗選之后的民進黨,我們要注意他們將如何處理幾個問題。首先,就是蔡英文是否留任。雖然她已經辭職,但并不排除她會受到強烈挽留而留任。我 認為蔡英文留任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因為實在很難找到更適合的人選去繼續完成民進黨所需要的改革,而蔡英文具備極佳的能力去延續她過去四年的工作。假如她將 留任,我們可以期待她可能會在兩岸問題上進行思考,這是她在敗選的記者會上曾經提過的議題。蔡英文是一名思考型政治家,從這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可以看出, 她是臺獨議題的支持者,而且在理論層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一次蔡英文就兩岸議題真情面對臺灣民眾,結果是明確地被民眾否定。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學者型政治家,蔡英文應該會反思臺灣前途所面對的選擇。如果 她能夠跳出意識形態,解放思想,認真思考臺灣的選項,可能更有利于民進黨徹底改變自己的臺獨立場,正式回歸作為一個平常的政黨,解除掉曾經一直駕馭在頭上 的臺獨幻象。只有這樣,它才能夠真正挑戰國民黨的統治地位。 其次,民進黨是否能夠在經過這兩次敗選之后,真正意識到臺獨基本教義派和臺灣本土意識的民粹力量曾經展現過的影響力已經出現拐點。如果民進黨未能夠 與時俱進、改弦易轍,它將無法逆中國大陸強大的發展動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政治命運。而延誤這種改變,只會讓選民很難重新接受民進黨。中共將持續對臺灣南 部人民,也就是本土意識的大本營加大統戰力量。從宏觀層面來看,“西瓜靠大邊”,中共成功的機會還是大的,到時候民進黨將更為被動。 事實上,客觀條件是有利于民進黨的改變。臺獨精神領袖李登輝已經晚年遲暮,但民進黨不能夠等待這位固執老人改變立場,而是應該徹底拋棄這個奸詐的政 客,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民進黨的轉型,否則還會背著歷史包袱。對于其他臺獨基本教義派,如陳水扁和彭明敏等,他們大多數都已經失去政治力量,不是坐牢就是 老態龍鐘。借助這一次臺灣前途的公投,讓這些力量徹底靠邊站是民進黨任何新興力量應該采取的立場。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改寫民進黨的發展、才能夠輕裝上陣, 真正成為一個沒有包袱的反對黨,才有機會重新執政。 最后,民進黨是否能夠認真反思臺獨黨綱和九二共識。任何接任民進黨領袖地位的人士,包括蔡英文在內,都要明確回應這個問題。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民進黨 不可能改變的政治立場,但事實上這種思維卻是缺乏根據的。臺獨黨綱是某個特定歷史時期對兩岸認識和對國民黨反感的副產品,是當時黨外運動發展的一個轉折, 而一小群人矯情放大某些激進觀點,繼而劫持了臺灣人感情的歷史遺物。如果能夠認識清楚本土和臺獨之間的差異和關系,重新認識兩岸今天的情勢,以臺灣人民的 利益為依歸,民進黨絕對有可能鳳凰涅槃,以一種全新的認識去整合本土和實行自強,但卻并不需要與臺獨身份牽連任何關系。 對中共來說,這一次的選舉結果是對其臺灣政策的極大鼓勵,也是中共繼香港政制改革取得2010共識之后,又一次在懷柔政策實施上的成功案例。中國國 力的大幅度增強,是中共處理歷史問題的契機,更是持續加強在政治上“去專制化”,具體操作上就應該從香港和臺灣這兩次事件中尋找靈感和經驗借鑒。除了臺灣 和香港的問題之外,這一經驗還可以嘗試包括如何在具體層面上面對中共歷史上的其他爭議,包括反右、文化大革命和“六四”。如果能夠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一 方面在這些事件上調整人們的負面觀點,另一方面在具體社會管理上結合另一種建立在軟、硬實力之上的巧實力,讓中國社會矛盾的管理進入另一個階段,真正朝著 和諧大步推進,這應該說是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