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占領”運動矛頭轉向國會山 中美,對手、敵人還是伙伴
美國“占領”運動矛頭轉向國會山
作者:薩拉•塞爾策
來源:參考消息
“占領”運動的示威者7日聚集在新罕布什爾州曼徹斯特的共和黨總統競選辯論會場外。
【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15日報道】題:“占領”運動不是要競選,它謀求的是更高的目標。
“占領”運動的成員將于17日涌向國會山,舉行“占領國會山”運動,因為對助學貸款和經濟危機的不滿而決心對抗另外1%的人口一一這次是政客,而不是銀行家。
“占領”運動的示威者7日聚集在新罕布什爾州曼徹斯特的共和黨總統競選辯論會場外。共和黨競選過程中感受到了該運動的影響,一些競選人重復了它在貧富不均問題上的論調。
“占領”運動的主要訴求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政治關注。活動人士將攻擊的矛頭對準銀行。他們將無家可歸者送進喪失抵押晶贖回權的房子,他們甚至還在大庭廣眾下生活。他們通過這些做法迫使競選人和選民去應對很少在全國范圍內討論的話題:住房、貧窮、助學貸款和金融機構對政治的影響。同時,“占領者”又不讓自己像第三個政黨那樣與政客的權力捆綁在一起。他們已經對政治人物的言論產生巨大影響,甚至連一些看似對他們存在敵意的人也對這項運動表示了同情,至少表面上如此。
共和黨內支持率領先的總統競選人米特•羅姆尼先是將“占領”運動稱為“階級戰爭”,但就在幾天后,改口說“我擔心那99%的人”。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埃里克•坎托緩和了語調,不再將抗議人士稱為“暴民”,而是說他們產生“挫敗感是情有可原的”。
而奧巴馬總統本人去年12月在堪薩斯州發表演講時談到了“占領”運動最關心的是收入不均問題,而且態度前所未有的嚴厲。他說“這不僅僅是另一場政治討論。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問題。”
共和黨在新罕布什爾州的預選活動清楚表明了“占領”運動的影響力,一些競選人開始附和該運動的論調。得克薩斯州州長里克•佩里甚至批評羅姆尼為“禿鶯資本家”,屬于頑固不化的1%的范疇。那天晚上取得勝利的不只是羅姆尼,還有其競爭對手的反資本主義傾向。
與此同時,在新罕布什爾州以外,“占領”運動保持著自己鮮明的特性。紐約市的“占領者”涌入祖科蒂公園,再次將重心放在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上:呼吁人們關注美國的貧富不均問題。
就在媒體紛紛關注選舉的時候,“占領”運動仍然能夠施加影響。曾任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主席、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與社會學教授的托德•吉特林說,“占領者”可以避免以往運動所犯的錯誤。他們可以有政治色彩,但不去從事政治活動。他們可以繼續就事論事采取直接行動,比如在銀行和喪失抵押金贖回權的房子前靜坐,同時就金錢在政治中的影響開展更廣泛的動員活動。這樣做會影響政治體制,而不是某一場政治角逐。吉特林說“占領”不是要去競選,它不需要獲得支持,它需要的是影響力。
“占領”活動人士說,為此,他們計劃出現在辯論場所、市政廳和競選活動點,對收入不均問題提出質疑。他們甚至可能有助于選民去登記。參與了“占領辛辛那提”活動的阿莉婭•拉赫曼說:“讓我初次體會到自己擁有權力的事情是我第一次投票。”她說,有些競選人的觀點進步,"占領者"也許想和他們合作,并給予他們支持。
“占領”運動必須在不脫離政治的情況下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它必須讓愿意嘗試參與競選活動的人去這樣做,同時作為一項運動,它又要堅持自己的核心原則。
這種雙重關注的結果在馬薩諸塞外參議員選舉中表露無遺。民主黨人伊麗莎白•沃倫的觀點及其支持者與“占領”運動存在著重疊之處,她的獲勝會被視為“占領”時代即將到來的預兆。但如果沃倫失敗,雖然對進步人士無疑是個打擊,但不會被當作“占領”運動選舉策略的失敗,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策略。沃倫自己在談到“占領”運動時說:“這是一個獨立的運動。它傳達的是自己的聲音。”
中美,對手、敵人還是伙伴
參考家園
作者伊曼紐爾·瓦勒施泰因,汪析譯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中東在線”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和美國:對手,敵人,還是合作伙伴?媒體和政治人物熱衷談論中美關系。一般分析認為,這是衰落中的超級大國美國與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中國之間的關系。在西方,中國往往被視為“威脅”。但威脅誰呢?什么意義上的威脅?
自19世紀中葉起,中美之間就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當時,美國開始擴大對華貿易。20世紀之交,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雖然主要針對其他歐洲列強,但也跟中國有關。此后不久,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一道,鎮壓反帝的義和團運動。在國內,美國政府則想方設法阻止中國人移民美國。二戰時期,中國被視為對日作戰的盟友。當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后,中美似乎成了死敵。但這段時間相當短,不久尼克松訪華。蘇聯解體后,盡管中美反蘇同盟變得無關緊要,但兩國關系并未真正改變,實際上,變得更加緊密。
今天的情況是,中國對美國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其中許多投資于美國國債。此舉等于為美政府提供融資,使其能繼續耗費龐大資源在全球范圍展開軍事行動,還令美國成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好買家。
兩國不時地打嘴仗,但激烈程度無法跟美蘇冷戰時期同日而語。因此,過于關注中美兩國的言辭并非明智之舉。在全球事務中,言語通常主要是為了在本國國內制造政治效果,而未必真正反映對外政策。
相反,外界應更多關注中美的行動。例如,2001年撞機事件后,一些美政客呼吁采取軍事行動,但布什總統沒同意;美國多次推動聯合國支持自己的行動,中國人常常表示異議,但從未真正投票反對美國所發起的提案。盡管言語上激烈交鋒,但雙方都保持謹慎,這似乎是中美都傾向于采取的行動。
中國跟所有大國一樣,外交政策是多方位的。或許可以認為,美國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做出的軍事姿態并無真正的(對華)軍事意圖,而是今后10年上演的地緣政治博弈的談判策略。
中美是競爭對手嗎?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是敵人嗎?不是。是合作伙伴嗎?中美合作已遠比兩國承認的要多,今后還將多得多。
本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2ed.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