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西方全面對抗 也不能只埋頭國內
李慎明
20年前,蘇東劇變之后,面對西方世界的強大壓力,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這24個字的戰略方針。這為我們渡過難關,推動中國的和平發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2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24字的方針呢?
我認為,首先要完整準確、積極全面、科學辯證地認識這24字方針的內涵。“冷靜觀察”是正確認識世界格局的前提條件;“穩住陣腳”是正確處理國際問題的基礎;“沉著應付”是找到解決國際新問題之新辦法、在國際上爭取主動的關鍵;“韜光養晦”是量力而行、避免力不勝負的策略;“絕不當頭”是我們在國際關系中不謀求特權和特殊地位的本質體現;而“有所作為”才是我們在國際問題上的根本目的。
貫徹這24字方針,核心是正確處理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我們絕不能出頭扛旗,與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全面對抗,我們也沒有這個實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對國際上的所有事務不聞不問,完全埋頭做國內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講,能不能有所作為,關鍵是看我們與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能否有新的加強與發展。我們還要正確處理與世界上各個強國的關系,從而不斷拓寬我國對外關系的回旋余地,趨利避害,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只有在國際事務上有所作為,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周邊安全環境,才有利于我們的經濟建設。
但有的同志誤讀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一些人認為,現在中國強大了,經濟規模世界第二了,可以出頭扛旗,與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全面對抗了。我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巨大成就,實在可喜可賀。但也應認識:一是從GDP看,我國的GDP僅及美國1/3;二是我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三是由于美國這些年把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轉向國外,而我國卻維持高耗能的粗放性經濟增長方式,人均剩余資源占有遠不如美國;四是2001年以來,外資企業出口額始終占我國總出口規模的50%以上,最高年份曾高達近60%,我國GDP的血管里流的是外國資本的血液;五是我國僅有黃金儲備1000噸上下,而美國則有8000多噸;六是我國的科技水平和軍事裝備實力等也遠不如美國。我國在經濟實力方面要趕上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際上有些人宣揚“中國威脅論”,實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棒殺”,我們決不能忘乎所以。
有人認為毛澤東主張與西方世界全面對抗,這也是對毛澤東的誤讀。全面對抗是西方冷戰思維的產物。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們就要引進西方技術,準備與美國等西方世界往來,但是它們從外面鎖住了大門,不讓我們開放。美國在中國周邊打朝鮮、越南兩場戰爭之時,我們也盡可能爭取不與美國全面對抗。相反,主張全面對抗的恰恰是西方世界。
盡管我們現在家底殷實了一點,但能做到有效維護本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就讓人心滿意足了。我們沒有與西方世界全面對抗的實力,也不應有與西方世界全面對抗的動機。我們曾向世界莊嚴承諾“永不稱霸”,這主要是由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如果我國強大起來稱霸了,那就有可能是我們國家性質發生變化,世界人民就有權團結起來,打倒中國的霸權主義。
還有的人認為,我國對內是埋頭經濟建設,對外是韜光養晦。在國際事務中可以不提或少提“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和“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些口號,以免引火燒身。這種認識同樣錯誤。
我認為,我國對內并不是埋頭經濟建設,而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和黨的建設一起抓。而韜光養晦僅僅是我們對外政策中的策略手段,決不是對外政策的全部,更不是本質。韜光養晦是手段,而有所作為是目的。
近年來一些敵對勢力不時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并企圖運用各種手段包括軍事手段圍剿我國。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從一定意義上講,和平發展是我們爭取的最高戰略目標。我們必須正確處理“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關系。中國人民既然站立起來了,就決不能再趴下。“堅持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相統一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我國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絕不懼怕強敵高技術條件下的武力威懾,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和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海洋權益的斗爭中,有著準備付出任何代價的決心和意志。與此同時,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政治上互不干涉內政,并在國際事務堅持這一立場毫不動搖。2011年12月2日,在聯合國有關敘利亞人權形勢的決議問題上,中國對該決議投了反對票。我十分贊成此舉。即使決議案被通過,但至少表明了我們決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堅定立場。這樣,逐漸下去,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才會與我采取同樣立場。世界和平與發展才有希望。而我國受到欺侮之時,別國也會主持正義支援我們。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29期,摘自2011年12月29日《環球時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