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冤枉了徐老太
提要:原來全國人民都了上彭宇的當,全國人民都冤枉了徐老太,真正缺德是彭宇,而不是徐老太。
社會“道德滑坡”的“標志性事件”的“彭宇案”又有新發現,不,應該是新動靜。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彭宇確實撞了徐老太,彭宇也曾承認撞了徐老太。事發時的警方對雙方的詢問筆錄中,有雙方發生相撞的陳述記錄。但這份筆錄被接處警的城中派出所在該所房屋維修過程中不慎丟失。正因為此,彭宇在以后的庭審中一直堅持“無碰撞”答辯。也因此,一審判決法官只得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社會情理”分析判決,催生了震驚中外的“葫蘆案”。
嗚呼!原來全國人民都了上彭宇的當,全國人民都冤枉了徐老太,真正缺德是彭宇,而不是徐老太。報端、廣播、熒屏上,鋪天蓋地的“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誣陷賠償”,“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文字和聲音,一下子找不到北了。
盡管“彭宇案”被還原了真相,但“彭宇案”引發的道德大反思已然植入了公眾的骨髓可,后來發生的“小悅悅”案,不過是以鐵的事實證實了這場道德大反思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也就是說,“彭宇案”的真相如何,警方的詢問筆錄丟失也好,法官斷案只憑“推理分析”了罷,加上彭宇的“翻供”,都已無礙“彭宇案”成為中國社會“道德滑坡”的“標志性事件”。因為,“彭宇案”的真相和“彭宇案”的假相,都切中了社會的軟肋,這個軟肋竟然就是不能不冤枉,要么是冤枉了徐老太,要么是冤枉了彭宇。很顯然,這是法制與道德共同杯具的結果。
所以,還原“彭宇案”真相無損其標志性意義。這個社會的道德需要拯救,這個社會的司法公正更需要拯救,因為在當下的處境里,連《瞭望新聞周刊》報道的真實可靠性,我們也需要有懷疑的精神。如果不是這樣,全國都冤枉了徐老太的事件照樣會層出不窮。
2012年1月1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