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成功連任,利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因為選前民調顯示民進黨與國民黨差距很小,所以以為這次臺灣領導人選舉,國民黨領導人馬英九會在有驚有險狀態中勝出,雙方不到最后時刻難分勝負,回顧民進黨擅于玩弄民意、作小動作、制造槍擊案抹黑對手的歷史,蔡英文還很有可能突發陰招,所以蔡英文扳倒馬英九并非不可能。如果民進黨重新持政,將為未來兩岸關系帶來諸多變數、使得現階段臺海和平與穩定的局面蒙上陰影。
事實上1月14日下午四時開票,過了半程之后,馬英九得票數就穩穩領先于蔡英文,至四個多小時后選舉計票結束,馬英九以689萬多票、超過50%的支持率,超過民進黨蔡英文78萬票,成功連任。
馬英九得票相比08年下降 凸顯臺灣內部復雜矛盾
2012年01月15日 轉載文章
這次選舉是臺灣內部事務,除了兩岸關系積極影響之外,也注入了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考慮和情感投射。與2008年相比,馬英九此次得票下降,國民黨民意代表席位明顯減少。島內外各種分析認為,這反映了臺灣內部的復雜矛盾。
馬英九執政以來,借助兩岸經濟合作,成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臺灣經濟實現V形反彈,2010年出現恢復性的高速增長,選前總體形勢尚好。但是,由于臺灣經濟已停滯十年,行業復蘇不均,貧富差距難以縮小,失業率居高不下,一般大眾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加上民進黨的攻擊炒作,所謂“無感復蘇”、“新貧階級”等導致民眾疑慮上升。2009年以后馬英九被貼上“無能”標簽,聲望大幅下滑,國民黨在多場局部性選舉中接連受挫。同時,馬英九推動國民黨改革轉型,引起黨內嚴重不適和多方反彈,削弱了選舉動員能力。這都是馬英九此次陷入苦戰的主因。
與此同時,民進黨在2008年敗選后加緊進行內部整合,推出蔡英文出任黨主席帶動政黨轉型,力圖與陳水扁貪腐形象切割,較快站穩了腳跟,在一系列局部性選舉中頻頻得手,蔡英文個人也因此累積較高人氣,逐步形成挑戰馬英九之勢。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回避兩岸關系議題,軟化“臺獨”調門,把選戰主軸鎖定在公共政策與民生議題上,炒作臺灣貧富差距問題,標榜自己代表中下階層利益,大力爭取中間選民支持,使選情保持較高聲勢,但終究敗在民眾對其大陸政策和清廉執政的不信任上。
此外,曾經與連戰搭配競選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不再與國民黨聯合,單獨參選。在馬、宋及國、親相同的背景下,宋的參選沖擊了泛藍團結的局面,也降低了馬英九的得票率。
馬英九連任兩岸關系增強 臺島內外因素綜合激蕩
2012年01月15日 廣州日報
臺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兩項選舉結果揭曉 蔡英文敗選后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馬英九以689萬多票、51.6%的得票率獲得連任。在臺灣民意機構總共113個席次中,國民黨獲64席,民進黨、臺聯黨、親民黨、無黨團結聯盟、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分別獲40席、3席、3席、2席和1席。
據新華社電 1月14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兩項選舉結果揭曉。馬英九以689萬多票、51.6%的得票率獲得連任。在臺灣民意機構總共113個席次中,國民黨獲64席,民進黨、臺聯黨、親民黨、無黨團結聯盟、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分別獲40席、3席、3席、2席和1席。蔡英文在敗選后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這一結果決定未來四年臺灣政局走向,也將對兩岸關系發展前景產生重要影響。
兩岸關系積極影響顯著增強
此次臺灣選舉第一次在近四年來兩岸關系大幅改善的背景下舉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面影響充分顯現。
近四年來,兩岸建立了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共同基礎上恢復協商,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作出一系列兩岸交往的制度化安排,給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同胞帶來越來越多的實際利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得到島內主流民意的普遍支持,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
在這次選舉中,國民黨大力宣傳兩岸關系改善發展的成果特別是經濟合作的紅利,持續質疑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如何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引起島內各界的共鳴。承不承認體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成為貫穿競選過程的主要議題和國、民兩黨及其候選人攻防的焦點。馬英九在大陸政策上的優勢突出,占據了主動和有利地位。
隨著選戰的激烈,選情持續膠著,島內民眾擔心兩岸協商中斷和兩岸關系再陷緊張的情緒隨之上升。臺灣各界代表性人士以及一大批重量級企業家接連通過各種方式公開表達支持認同“九二共識”,希望兩岸關系繼續和平穩定發展的愿望。近年來從兩岸交流合作中受益的臺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也紛紛表達不希望失去兩岸“和平紅利”的強烈心聲,形成一股強大的民意潮流。
民進黨迫于兩岸關系現實和臺灣民意的壓力,在此次選舉中改變了長期以來負面操作兩岸議題的慣常做法,采取了淡化“臺獨”訴求,調整某些兩岸政策論述的策略,以宣稱如上臺會接受兩岸協議、保持兩岸關系穩定的說辭,試圖讓民眾相信其“上臺無害”。但是,蔡英文一再否定“九二共識”,不愿放棄“一邊一國”的分裂立場,難以消除民眾的疑慮和不安,雖聲勢看漲終無法勝選。
從此次選舉過程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從“概念”變為現實,影響到臺灣社會各個階層,與民生經濟緊密結合,為臺灣民眾所認同。
臺島內外因素綜合激蕩
這次選舉是臺灣內部事務,除了兩岸關系積極影響之外,也注入了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考慮和情感投射。與2008年相比,馬英九此次得票下降,國民黨民意代表席位明顯減少。島內外各種分析認為,這反映了臺灣內部的復雜矛盾。
馬英九執政以來,借助兩岸經濟合作,成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臺灣經濟實現V形反彈,2010年出現恢復性的高速增長,選前總體形勢尚好。但是,由于臺灣經濟已停滯十年,行業復蘇不均,貧富差距難以縮小,失業率居高不下,一般大眾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加上民進黨的攻擊炒作,所謂“無感復蘇”、“新貧階級”等導致民眾疑慮上升。2009年以后馬英九被貼上“無能”標簽,聲望大幅下滑,國民黨在多場局部性選舉中接連受挫。同時,馬英九推動國民黨改革轉型,引起黨內嚴重不適和多方反彈,削弱了選舉動員能力。這都是馬英九此次陷入苦戰的主因。
與此同時,民進黨在2008年敗選后加緊進行內部整合,推出蔡英文出任黨主席帶動政黨轉型,力圖與陳水扁貪腐形象切割,較快站穩了腳跟,在一系列局部性選舉中頻頻得手,蔡英文個人也因此累積較高人氣,逐步形成挑戰馬英九之勢。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回避兩岸關系議題,軟化“臺獨”調門,把選戰主軸鎖定在公共政策與民生議題上,炒作臺灣貧富差距問題,標榜自己代表中下階層利益,大力爭取中間選民支持,使選情保持較高聲勢,但終究敗在民眾對其大陸政策和清廉執政的不信任上。
此外,曾經與連戰搭配競選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不再與國民黨聯合,單獨參選。在馬、宋及國、親相同的背景下,宋的參選沖擊了泛藍團結的局面,也降低了馬英九的得票率。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前瞻
此次臺灣選舉從過程到結果都顯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得到了廣大臺灣同胞的支持。島內任何人、任何政黨只有順應這一潮流,才能獲得認同和支持。
這次選舉結果為兩岸關系繼續和平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展望未來,只要兩岸雙方不斷鞏固和增強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兩岸協商就能開辟更廣闊的前景,兩岸交流合作將會取得新的進展,更好地造福兩岸同胞。同時也應看到,臺灣局勢依然錯綜復雜,“臺獨”勢力還會阻撓兩岸關系發展,化解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尚需時日,兩岸民眾共同利益和情感的聯結有待加強。兩岸關系的前途掌握在兩岸同胞手中。兩岸同胞要不斷鞏固和加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意基礎,不斷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更加光明的前景,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