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美伊的惡斗?
劉 鈞
美國三艘航母近日齊聚中東。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美國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前奏。
鑒于波斯灣風起云涌,美伊劍拔弩張,中國如何應對成為關注焦點。上周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和美國財長蓋特納兩位高官先后訪華,在敏感時間點上中美之間密切會晤不同尋常,特別是美國財長蓋特納相繼與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分別會面,除商討中美經濟關系外,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落實奧巴馬簽署的美國制裁伊朗經濟法案,有望得到中國支持。
果然,隨著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和美國財長蓋特納離開中國,西方媒體廣泛進行了報道。報道說,坎貝爾和蓋特納相繼對中國訪問主要在于“游說”中國,要求中國政府減少對伊朗石油的進口份額,配合美國對伊朗經濟制裁的法案得到落實。對此,中國外交部門表達了立場,中方認為制裁不是緩和緊張局勢,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根本辦法,對話談判是惟一正確途徑。同時,中方認為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同伊朗保持著正常、公開、透明的經貿和能源往來,這些往來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不應該受到影響。顯然,中國政府很委婉地拒絕了美國的要求。
眾所周知,伊朗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國家之一,價格比其它國家的原油便宜三分之一,自然不會接受這份“不公正”的要求。美國之所以要求中國從伊朗減少石油進口,原因在于中國每年從伊朗進口巨額石油,而中伊兩國發生的石油貿易美國不能干涉,最大的原因也在于美國不能在中伊石油貿易中獲取經濟利益。另外,伊朗又是波斯灣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中國又是世界上能源進口大國,世界石油組織歐佩克由西方主導,掌控著價格和配額大權,又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美國“極想”在能源上掌控中國,使中國在石油進口的貿易“結算”中,美國以“美元結算”獲取利益。
也許是中國婉拒了美國的要求,當美國財長蓋特納“掃興”離去之后,美國在軍事上加緊了對伊朗的“威懾”,幾天之內三艘航母隨之而來。可想而知,中國作為伊朗傳統戰略合作伙伴,又有經濟利益的國家,如果中國接受美國的建議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那么,伊朗經濟會更加衰退,中伊關系也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或關系破裂,對中國于不利。假若中國從伊朗減少石油進口,勢必要從其它國進口石油,中東大部分生產石油的國家與西方利益集團形成關系,中國石油進口勢必受到歐佩克組織分配,進入到以“美元”結算的“籠子”中去,今后中國的石油進口就會慢慢轉向于依賴西方。
可想而知,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這就是錯綜復雜的中美利益關系。至于美國是否真敢對伊朗動武,筆者認為大的沖突暫時不會發生。不過,小的爭端或暗戰難以避免。比喻伊朗的核科學家被恐怖襲擊致死,伊朗判處美國中情局情報間諜死刑,雙方發生口水戰等,只要伊朗避免擦槍走火或內亂,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甚微。
當前,美國和俄羅斯進入選舉的敏感時期,美俄之間的航母相繼出現在中東地區,也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在經濟危機大環境不利的形勢下,戰爭勢必造成霍爾木茲海峽世界石油生命線中斷,無疑會給本來不景氣的經濟“雪上加霜”,對歐美國家,中國、伊朗都是一把“雙仞劍”。
總之,伊朗是2012年世界上的“火藥桶”,也是大國之間利益博弈的焦點區域,更加撲朔迷離。即便中國滿足于美國的要求,減少從伊朗石油進口,也只是短期緩解伊朗局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會“套頸自縛”進入到“陷阱”之中。唯一的辦法與俄羅斯加強戰略合作,形成戰略遏制,迫使各方回到談判桌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