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水
美國三首航空母艦“卡爾文森、林肯、斯坦尼斯”即將聚集阿拉伯海灣地區,美國對伊開戰箭在弦上,伊朗危機在即。
對伊開戰是美國籌備許多年的計劃,什么時候進行,取決于美國政治經濟的需求,取得勝利是必然的,盡管代價比打前兩場海灣戰爭略大,目前而言,應該是最佳時期。因為這場基本勝券在握的戰爭,對美國來說,一是可以直接獲得經濟上的巨大收成(獨霸其石油生產與銷售渠道及交易結算平臺),進而擺脫金融經濟危機。二是可以獲得軍事裝備及軍力的一定消耗與更新,隨之進一步提升軍力檔次。三是能夠為總統大選(連任)積聚優勢,進而讓支持者繼續獲得更多實惠。
伊朗是依靠石油輸出而維持國民經濟的國家,可是,守著大油田卻倍受折磨,這是美國對伊朗采取敵對態度30多年的結果。本次危機,美國的真實目的,就是要重新獨霸伊朗的石油資源。可見,開戰必然并近在咫尺。
面對美國步步逼近的戰爭危機,眾所周知的伊朗可以與之抗衡的手段,主要在于封鎖赫爾姆斯海峽,進而封鎖世界三分之一的石油輸出通道。盡管如此,但這顯然不是避免戰爭的力量,因為伊朗可以封鎖赫爾姆斯海峽一時(或許可能只有一周),但不可能封鎖一個較長的時間(一個月以上),這是美國現代軍事力量決定了的。同時,如果封鎖赫爾姆斯海峽,也一并封鎖了伊朗自己的國民經濟來源。因此,本次海灣危機,伊朗挨打并被打敗,基本上就是明擺著的,因為與美國軍事不僅不在一個量級,而且相差甚遠,除非其他大國勇敢地站出來與美軍全面抗衡。
當然,人們要說伊朗有核力量。但是,伊朗的核力量在此時此刻恰好可能還沒有形成核武器戰斗力,進而是美國要令其近期破滅的要因。因此,本次對伊戰爭,美國擔心的,并不是封鎖赫爾姆斯海峽的問題,而應該是如何一下子封閉(消除)伊朗的核技術與核原料儲備這個關鍵問題。進一步地,戰前制造各種戰術威逼手段,讓伊朗的核技術與核原料匯集一處,或者兩三處,進而一舉殲滅之,這才是美國真正的心頭大患。
事實上,核武器的威力,不僅在于爆炸后對爆炸點及附近區域的毀滅性打擊效果,更在于核輻射的潛在危害。因此,如果伊朗的核原料在本次戰爭中不幸污染了伊朗自己大片領土區域的話(包括赫爾姆斯海峽),整個西亞甚至北美地區的石油開采與輸出,可能都將受到嚴重破壞,甚至是全面停產,世界經濟將隨之而來更加被動與蕭條,這是世人必須考慮與面對的因為戰爭而帶來的核災難。因此,美國的本次對伊戰爭,是一個考驗其能耐的技術活兒。
美國對伊朗發動的全面侵略戰爭一觸即發,這同時對世界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任何掉以輕心,都可能留下千古遺憾。該出手時就出手,突破圍困得新生。
無論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大難之際,只有堅持“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堅定信念,當舉國團結一心并視死如歸之際,才有可能扭轉乾坤。面對美國勢在必奪的戰爭打擊,誰也無法拯救伊朗,唯有他們自己。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四日 于中國衡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