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鄭功成出生遲了二十年
據《羊城晚報》記者楊輝、通訊員粵仁宣報道: 1月6日 上午 ,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中山大學及廣鐵集團協辦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計發辦法的正常調整機制構建”課題結題會在廣州召開,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 鄭功成 教授發表演講。
該會的主辦方是政府,官員請專家為“調整機制”進行評價,實屬必要;協辦者是中山大學及廣鐵集團,大學是事業單位,正面臨改革,自然對此事十分關心,“廣鐵”是經過社保改革的企業,但出現了不少矛盾,當然也想聽取專家之聲。協辦者不外乎出力、出錢也,有機會親聞專家演講,接受專家指點,可謂值得。
憑心而論, 鄭 教授在演講中,已關顧到了主辦、協辦各方想聽之言。可是, 鄭 教授演講的有些內容,引起了退休公務員的不滿意,更激怒了廣大退休職工,招來一片罵聲,這可 能是鄭 教授始料未及的。
鄭 教授認為,“公務員養老金方面應該跟普通群眾一模一樣,但政府可以設立自己的年金”。 有哪位公務員愿意聽到 鄭 教授這句話?一位退休的公務員對我說,“看來我們目前的養老待遇也快要靠不住了”,我問“何以見得”?他說,“鄭功成這小子在廣州胡說八道,要把公務員的養老金拉成和普通群眾一模一樣,還說什么年金呢,難道他身為人大常委,不知道地方政府幾乎都是債臺高筑,連賣地的計劃都寅吃卯糧了”。這位退休公務員的擔憂很正常,因為古人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公務員也是人。
鄭 教授認為“目前中國養老金調整機制不規范”, 還說 “今年養老金第八次調整,有科學依據嗎?我認為欠缺。全國各地都存在養老金倒掛情況,目前養老金的增長幅度超過了在崗職工工資上漲,一些職工覺得繼續干不如提前退休”,并且評價說,“此次廣東研究的養老金調整機制,有可能成為全國的方案,再次走在全國前列。”筆者不了解“廣東機制”有哪些具體內容,何以“可能成為全國的方案,再次走在全國前列”,但筆者卻在互聯網上看到了大量的評論是對 鄭 教授的這番話提出了批評、駁斥,甚至一些難聽話都罵了出來。多年來, 鄭 教授著書立說、座談演講、接受采訪,在社保方面發表了很多見解。我也是 鄭 教授的粉絲之一。對 鄭 教授在這次廣州演講后,遭到“口誅筆伐”,我并不感意外。可惜鄭功成出生遲了二十年,對歷史情況欠缺了解。
在鄭功成出生的1964年前后,目前正在拼著老命對退休待遇“雙軌制”造成嚴重不公而進行訴求的老人們,已走出校門,響應黨的號召,服從統一分配,一身交給黨安排,到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崗位上,忘我工作,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老人們當年月薪僅幾十塊錢,幾乎一直拿到鄭功成走出校門的1985年前后。在那個時期,像鄭功成這樣留在武漢大學教個十年書,再被人民大學引進當所長的人往高處走,是想都不敢想,當時除了婚遷對調或組織調動外,只能是“從一而終”。到了國家允許人才流動的前后,老人們已經退休或面臨國企改制。也就是說老人們一輩子拿著低薪,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為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貢獻了畢生精力。
可是,當老人們退休之后,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養老待遇出現了“三個窮高工,不如機關一個勤雜工”的怪事,正如總理在2011年“兩會”期間所說,“同樣的學歷,甚至是高工、高學歷,退休工資都比自己在機關的同學、同行要低,這個現象是不合理的。”
鄭 教授說“不能一下子將老年人的養老金預期調太高”,筆者不清楚這里說的“老年人”包括哪些人,如果是指退休的公務員和中小學教師,那還差不多,因為早兩年,他們的養老待遇不聲不響地一下子就調高了兩三倍,而從國企退休的老人雖經過大肆宣傳的“七連調”,其總額都比不上退休公務員們調一次,養老待遇的巨大差距仍舊存在。目前,國企退休老人(包括處級干部或高級工程師)如果病倒了,即使不吃不喝不醫,拿出一個月的全部養老金,都不夠請一名護工。古稀耋耄之年的國企退休老人,已是風燭殘年,普遍生活在貧病交加之中,病不起,也死不起。總理知道“他們心中還有不平,他們生活還有困難” 。
“摸著石頭過河”摸到了如今,在職人員的工資拿多拿少,是勞資雙方兩廂情愿的事,與國企退休老人無關;在強調關注民生的今天,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養老金發多發少,是由政府量力而行之,也與國企退休老人無關。而且,兩者無可比之處,如果要比養老金,為什么不和同樣沒有繳過養老統籌金的公務員去比。養老金有“缺口”,更和國企退休老人無關,那取決于當權者是怎樣來公正分配蛋糕。國企退休老人只知道,公務員和國企職工,同樣都是為國家干活的勞動者,創造的財富全部歸國家所有,同等人員的養老待遇應當相同。否則,就正如 鄭 教授在演講中所說“中國養老金調整十分不規范。充滿人為因素、長官意志,有隨意性。” 鄭 教授在了解到筆者簡要介紹的歷史情況后,也許能找到原本認為欠缺的“科學依據” 。
(周 洋2012.1.12 周工博客訪問地址:zy5222239 zy5222239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