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為何自曝官場酒文化黑幕?
——關于官場酒文化的幾點冷思考
一、 人民日報自曝官場酒文化黑幕
編輯視線:官場“酒文化”釀出了什么
在公款消費的助推下,官場上的飲酒之風可謂登峰造極,以至享譽華夏的茅臺酒已經事實上躋身奢侈品行列。。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場,充斥其間的,是濃濃的腐敗之味、乖戾之氣、愚昧之態、諂諛之風。有民謠為證:
“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樣的同志要培養;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同志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同志不能要。”
“公家出錢我出胃,吃喝為了本單位。”
“窮也罷富也罷,喝罷!興也罷衰也罷,醉罷!”
“領導干部不喝酒,一個朋友也沒有;中層干部不喝酒,一點信息也沒有;基層干部不喝酒,一點希望也沒有;紀檢干部不喝酒,一點線索也沒有。”
酒不僅被用來勾兌感情,還被用來勾兌業績、利益、權力甚至情色。有這樣一種“理論”:只要沒把公款裝進個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對于在官場多年“吃了個肚兒圓”頗為坦然。
在酒風日盛且越來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這種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敗的官場文化“發酵、蒸餾、勾兌”得面目全非:有人設高檔酒宴取悅上級,有人以酒送禮謀取私利,有人用勸酒灌酒罰酒作為一種樂趣,有人把命令下屬喝酒視為一種權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貽誤工作、丑態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卻欲罷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終日陪酒而傷身害體、家庭不和甚至“以身殉職”,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費的錢財更是令人觸目驚心……(以上文字摘錄均來源2012年1月10日人民日報)
面對日益失去市場和人氣的官媒,人民日報之所以自曝官場酒文化黑幕,其基本考量可能有三:一是想通過接通地氣、爭取人氣;二是想通過自曝官場黑幕,讓人民群眾解解怨氣;三是想通過轉變文風,把人民喉舌的定位凸顯出來。
人民日報通過這個時評,不僅能夠找到官媒靠什么爭取人氣和市場的鎖鑰,而且也為當今官場中的酒肉干部勾勒出了一個素描式的集體照。
二、 人民日報只有接地氣、說人話,才可能有市場、有人氣
作為一種官媒,人民日報被定位成黨和人民的喉舌,它的使命之一就是人民說話。作為一種替人民說話的媒體平臺,按理說它的市場和人氣都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也就是說它印制出來之后,有人自愿買、有人自愿讀。
然而,這種被定位成人民喉舌的報紙卻沒有多少人自愿買、自愿讀,它的發行靠的是公攤公派。最近,居然有一個縣的聯通公司拒定這種公攤公派過來的報紙,并引起了網絡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種政治性的大報為什么吸引不住公眾的眼球呢?其因何在?這很值得思考。
作為一種官媒,人民日報當然應該多從正面替黨和人民說話。問題的關鍵是說話的方式。如果老是不接地氣、高高在上、官腔十足、空話連篇、遮丑隱惡、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時間久了,這種千篇一律、找不出多少真話的官味文章也就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市場和讀者群。如果老是輿論一律、陳詞濫調、滿紙空話套話,找不出多少現實生活中的新鮮事,時間久了,誰還愿意閱讀它呢?
作為人民的喉舌,應該關切民生、直面民事、直陳民情、直訴民怨。如果人民日報能夠這樣定位,又何愁沒有自己的市場和讀者群呢!人民日報1月10日刊發出來的一個時評——“官場‘酒文化’釀出了什么,為什么能夠引起了各大媒體的競相轉載和無數人的前來閱讀?就是因為它接通了地氣,直面了生活的本來面目,把酒文化中的官場百丑素描了出來,為人痛恨、為人警醒。這種文章,老百姓讀之痛快、讀之解氣、讀之親近。對于官場腐敗、社會黑惡,作為人民的喉舌,如果不能廣開平臺、廣開渠道,讓人民通過自己的觀察、自己的言論,直陳其丑、直批其惡、直抒其意,又怎能自稱為人民自己的喉舌呢!作為人民的喉舌,如果不能替民說話、替民訴愿、替民維權,又怎能自稱是人民自己的喉舌呢!作為人民的喉舌,如果不能接通地氣、與人民同聲相和、同氣相求、同心相連,又怎能自稱是人民自己的喉舌呢!
所以,一些官媒發行不出去,不要責怪人民不來給自己捧場,要怪就怪自己的定位吧。
最近,有不少人都在說人民日報的人話比以前多了,這或許是一個好兆頭。如果能夠沿著這個定位辦下去,自然就不會愁自己沒有市場和人氣了。
三、 “酒精”考驗出來的干部都是些什么玩意兒
一是 酒囊飯袋。人民日報通過自己讀者聚焦出來的六個案例,說明了當今一些官員的喝酒吃飯已經成為了其日常工作中的主要戰場。酒桌上談事、酒桌上交易、酒桌上拍板,酒桌上成事。無酒不成席、無酒不談事,這就是一種行規,不得不從。誰壞了規矩,誰就辦不成事。正因為如此,現在的官場中人大都是革命的小酒天天有,喝過了白酒換紅酒,喝過了午酒奔晚酒,喝來喝去永不休;挨門打好漢,一個一個看,領導行酒令,不喝也得咽;喝到了胃胃難受,喝到了腸腸發愁,喝到了腦腦中瘤,喝得老婆空房守。酒飯公家買,省了自家財,吃喝為招待,上級也無奈。酒肉穿腸過,糞尿土中活,吃喝為黨國,實為功德佛。這些官場中人,大都通過這種公家的酒、公家的飯,養育得一個個腦兒肥肚兒圓,而成為一個活脫脫的酒囊飯袋。
二是醉駕一族。這些官場中人,大都是被人民精心挑選出來的社會公仆,手握的是公共權力,管理的是公共事務,使命崇高、責任重大。它們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領導者,是駕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艘航船的舵手。經過酒桌上的交杯換盞、行令喝酒,往往是場場到場場醉,趁著酒醉好辦事。一些違反政策規定的事,一些損害人民利益的事,一些突擊提拔的事,一些招商引資的事,一些招標投標的事,一些違規開發的事……往往都能趁著領導的酒醉而合乎程序地辦妥。一些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經過它們的醉政,往往都被搞得面目全非、民怨載道。經過它們的醉政,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往往都被駛進的邪道,而成為它們蠶食民權、侵吞民利、搜刮民膏的工具。醉駕傷人害命,醉政禍國殃民。經過它們的醉政,國有資產被它們賤賣,海外的戰略投資與企業購并也像肉包子打狗,而把本虧個精光。經過它們的醉政,官者驕橫、民者猥瑣。它們在黨和人民的事業航船上掌舵前行,事實上就是一些活脫脫的醉駕一族。
三是牛氣哄哄、滿嘴跑火車。這些喝得爛醉如泥的干部,走到自己的辦公室,要么把門一關,悶頭大睡、不理政事;要么在點名簿上畫公差、讓人找不到蹤影;要么聚眾吹牛皮、侃大山。碰到有人辦政事,就牛氣哄哄、滿嘴跑火車,把那些背得滾瓜爛熟的空話套話奉承話獻媚話說的一套一套的,可就是聽不到多少能夠辦正事、辦實事的話。這些人說了半天,也挨不著正事的邊,說了就給沒說的一樣。從他們嘴里聽不到人話,能聽到的大都是一些沒有多少準星的鬼話。也難怪人民群眾都不怎么搭理這些人,因為他們被酒頂得大都說不出人話了。
2012年1月11日 初稿于論道書齋 胡顯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