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把“春節晚會”辦成“春節玩會”
朱少華
作為一個有著30年歷史的老品牌,2012年的龍年春節晚會有著特殊的意義。辦了30年的央視春晚迄今為止創下了多個世界紀錄:收視率最高的綜藝晚會;播出時間最長、演員最多的綜藝晚會。當然,估計還有一項“世界紀錄”:被罵得最多的綜藝晚會。2012年春晚總導演哈文表示,都說春晚是個“燙手的山芋”,但是山芋就是燙著才好吃,冷了的山芋誰要吃?哈文強調,龍年的春晚“不是要顛覆,而是要帶來新意”。(據1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
有何新意?據從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一是沒廣告;二是從晚會向聚會的轉變;三是取消評獎。這三項雖然是創新,但對春晚來說只是換了一件衣裳而已,沒有傷筋動骨,更沒有質的變化。甚至這三個所謂創新都和演員特別是作品創作無關。近幾年來春晚的廣告和評獎雖然飽受爭議,甚至讓社會罵聲不絕,但是與春晚節目的被罵率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至于晚會從晚會到聚會根本不存在什么創新,因為每一屆晚回基本上都是海內外藝術家集聚一堂,上場的和捧場的都大有來頭。而要帶給整個社會的也是歡樂祥和、合家團聚的氣氛。而關鍵的問題也恰恰在這里,晚會的甜味喜味太濃了,濃烈的讓社會發膩。連續幾十年每一屆晚會幾乎都是“玩會”。也根本玩不出新意了。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春晚需要歡樂和熱鬧,需要制造祥和。但需要并不是只要。而這許多年來,春晚仿佛只有熱鬧、快樂和玩了。開場熱熱鬧鬧,歌舞蹦蹦跳跳,小品打情罵俏,戲劇南腔北調,只有個別的新人上臺表演,還是強顏歡笑?;鹆酥燔姡t了老趙,春晚也從年夜飯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夜宵。央視春晚匯集了海內外的演藝高手,要風得風,要雨有雨。怎么一臺晚會辦的卻是“草包裝麻袋——一代不如一代”?究其原因,就是央視的春晚“太貪玩”了。要知道老百姓看春晚節目不僅要圖熱鬧,還要圖解氣、解恨,甚至是還要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誰都知道這些年來我們的現實社會中物價飛漲,暴力拆遷、城管耍橫、腐敗猖獗、貪官污吏的種種丑聞,風流艷史成出不窮。對老百姓來說,受了他們一年的氣,過大年也該讓老百姓嬉笑弄罵一番,讓有些人“吃飯打脊梁溝下去”,讓老百姓吐吐怨氣了。但是老百姓的這一切愿望幾乎全成泡影。剩下的就只是一片大好,鶯歌燕舞,廉價的笑聲了。
這么多年來的小品包括所謂的小品王趙本山的小品,幾乎沒有一部能與早期的《超生游擊隊》等相比,這部作品成功就成功在它真實地更是形象的反映了生活。后來的潘長江的《對縫》和老趙的《扯蛋》也都給人留下了較深的映像。寫作品無一例外的都對社會上的種種歪風進行了無情的諷刺。作品讓人看過不僅僅是發笑,更重要是發人深思,甚至令人回味我窮。但是這種現象卻只是曇花一現,再后來的小品基本上都是所謂的主旋律了,甚至為了迎合主旋律不惜生編硬造,再后來干脆就是“非常六加一”出題答題了。如此沒有“地氣”,毫無生活底蘊的小品盡管演員們使盡渾身解數,不僅笑果不盡人意,掌聲更想不起來了。
而這些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央視把春節晚會辦成了“春節玩會”。央視帶著一群演員“玩”,而這一群演員再帶著十三億觀眾“玩”。開出因為形式新鮮節目還有點內涵,觀眾還有“玩”的心思,而接著晚會越“玩”越老套,越“玩”越膚淺,甚至越“玩”越不會“玩”,越“玩”錢癮越大。觀眾不僅失去了興趣,更是膩煩了。小品演員趙麗蓉曾經有一句臺詞:玩也要玩點深沉。而現在的晚會,因為約束太多,顧慮太重。在創作上光想維護主旋律,放著社會上許多老百姓普遍關注又更喜聞樂見的話題不敢觸及,不僅“貪玩”,更甚至是為玩而玩。如此束手束腳,顧慮重重,又怎能辦出一臺高質量的晚會?有人說如果把一些社會的陰暗面或貪官污吏的事情搬到春晚的舞臺上,會影響過年祥和的氣氛,甚至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這也太小看我們觀眾的素質了,大年三十,如果能夠油炸貪官,活剝污吏,對酒當歌,這是何等的快事?現在不僅不演不講,還讓那些王八蛋們和老百姓同享太平盛世,這是擔心老百姓掃了酒興,還是怕惹毛了那些貪官們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