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頭”與“地里頭”有啥區別呢?
一位縣級市組織部長1月10日在《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發表文章“下基層莫當‘接頭干部’”。這位部長有感而發,他聽村支書反映說,有鄉干部下鄉就是接個頭,要個數據填個表,就萬事大吉了。他認為這種“接頭”作風不可有,應做“多頭”干部。
怎么個“多頭”呢?一是“多到田埂頭,干事有準頭”;二是“多上土炕頭,群眾有靠頭”;三是“多來地里頭,落實有勁頭”。這最后“倆頭”多得難受,你聽聽:“有人說基層干部是‘芝麻官、綠豆權、西瓜責’,基層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話雖打趣,但也反映了基層的重要作用、基層工作的現實難處。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都是實實在在的事,一樁一件都要實打實去完成。”這說了什么呢?云里霧里不清楚。關鍵是“田埂頭”與“地里頭”有啥區別呢?仔細琢磨,不能不讓人貽笑大方。
原來,這位部長在2011年9月17日曾經寫過一篇同題文章(刊于當天人民網觀點頻道)。那篇文章里的“多頭”是指“要勤碰頭”“要上地頭”“要勇帶頭”,前“倆頭”上文已有,最后一個“勇帶頭”沒有,但是這個“頭”很重要,部長說“基層干部要放下架子帶好樣,搞好示范領好頭,要善于試驗,敢于探索,打破舊常規,勇闖新路子。要善做領頭雁,莫當縮頭龜;爭做雨后筍,莫學含羞草;敢放沖天炮,莫打聾啞銃。真正把責、權、利統一起來,讓群眾看有形象,學有榜樣。”說的不錯吧,可惜1月10日的“人民論壇”沒用。
無獨有偶,“鄉鎮干部怎么做”這個問題曾在2011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一位鄉黨委書記的來信》中說的很透徹。這位名叫紀維建的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鄉黨委書記說,如今,農村基層干部由于缺乏“走基層”這種“基本功”,不但農村的發展和穩定受到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也受到了影響。他認為,“走基層”是干部的職責,是群眾的期盼,只有常走基層,常在基層,基層工作才能干得更出色。
“走基層”是個永恒的話題,常說常新,因為這是所有問題之本。上面那位組織部長斷斷續續的“多頭”干部說的也不錯。但是讀后一琢磨,不太是滋味。舉例來說,基層許多問題都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烏坎事件”的導火索,從根子上說還是農民利益被侵犯,是一起因集體土地在村民不知情情況下被販賣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癥結已經存在許久,可惜沒人重視。為什么?首先是那些下鄉干部“管不了”“沒法管”“不會管”可能也“不敢管”。這些“不管”面對的還有“撤點并校”問題,面對群眾的孩子上學難,他們也是干著急。——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基層干部“素質”還是有的,只不過他們表現出來的“無能”才是需要引起重視和思考的。
正如上述“人民論壇”沒分清“田埂頭”與“地里頭”的區別一樣,空對空的藥方太多太多,“走基層”說著容易做著難,難就難在發現了那些明擺著的問題,我們的基層干部總是很“無能”,總是“不作為”,這才是最難看最難堪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