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力:摸什么石頭過什么河?
我看到中國青年報文章《須警惕“石頭摸上了癮,連河也不想過了”》是從其他網絡論壇轉載的。就想看看中國青年報原文,在網上搜索,輸入“中國青年報文章《須警惕“石頭摸上了癮,連河也不想過了”》”,得到幾百條符合條件的結果,卻大多數打不開。有些地址的提示是“原文可能已經被刪除”。覺得奇怪,中國青年報的文章也會被刪除嗎?要么,這條消息是個假消息?我無能力進行判斷。因此把轉載該文的鏈接地址附上,請讀者自行判斷其真偽。http://redchinacn.com/portal.php?mod=view&aid=1216
中國青年報的這篇文章提出了“轉型陷阱”的概念。文章說: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今天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轉型陷阱”。
清華大學的這份研究報告中,有些結論非常的震撼。比如:
“其實,現在中國的改革困境并非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已經改不動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現在的問題是,可能是摸石頭摸上癮了,連河也不想過了。”
“轉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
“如果現在是民眾要求繼續改革,而既得利益集團在那里阻撓和反對,事情也許還比較簡單。”報告分析,“問題在于,既得利益集團讓改革走樣變形,以改革的名義獲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眾對改革的抵觸。正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現在老百姓一說起改革就心驚肉跳。其結果是,不僅實質性改革受阻,而且這個字眼都在失去民心。”(轉載者提示,請注意:“現在老百姓一說起改革就心驚肉跳。其結果是,不僅實質性改革受阻,而且這個字眼都在失去民心。”最為令人震撼的話就在于此。)
“近些年來,社會矛盾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應當說,一些本來是市場經濟中正常存在的矛盾,其中絕大多數并不會形成對政權和基本制度框架的嚴重威脅。但近些年來,有關方面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幻象。”
在這種判斷的基礎上,“大維穩”模式形成了。它將社會的大小事都與穩定聯系起來,“動員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維穩,將一些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常規化、體制化,使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處于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
報告指出,用“維穩”的理由拒絕實質性改革,是“轉型陷阱”的典型邏輯。“僵硬的維穩思維以及大維穩模式,最終結果往往反而是激化社會矛盾,甚至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演變為對體制的懷疑和怨恨。”
“實際上,近些年來,改革之所以會走樣變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民眾對改革的參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是由理想主義的激情來支撐的,缺少民眾參與的弊端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但在理想主義消退之后,利益成為主導改革的重要因素,缺少民眾參與的改革很容易演變為大規模的‘分贓’。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中就有很多明顯的例子。”(注意:“缺少民眾參與的改革很容易演變為大規模的‘分贓’”,是該報告令人震憾的又一例證。也許,在網絡搜索中該文被“刪除”,原因就在于這些震憾的話語?)
我認為清華大學的這份研究報告固然令人震憾,但也只是限于現象的羅列和分析,并沒有觸及“摸什么石頭過什么河”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幾十年不爭論,不問姓社還是姓資,不管公有制為主體還是別的什么制為主體,導致了亂摸石頭;加上對過什么河、希望在河對面獲得什么的問題,認識模糊,或者是假裝認識模糊,導致了根本方向性錯誤。或者,根本就不是認識錯誤而是一開始就認定了目標,對對直直就是朝著那個目標在走,只是假裝在摸石頭罷了。當人們要求弄清楚“摸什么石頭過什么河”這個問題時,已經沒有道理好講了,唯一回應公眾的只有“維穩”而已。當民眾認為某些改革只是“分臟”,當“改革”一詞引得民眾驚心肉跳、而且“改革”一詞“正在失去民心”時,唯一回應公眾的只有“維穩”。
所以,我們現在特別需要弄清楚“摸什么石頭過什么河”這個根本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好,其他都無從說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