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8點30分,金正日同志在視察途中由于過度勞累,突發心肌梗塞,與世長辭。消息傳來,舉世震驚。朝鮮人民在開啟“建立強盛國家”大門、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的關鍵時刻,不幸失去了自己的領導人。對于朝鮮人民面臨的困難局面,中國工人階級感同身受。
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金正日同志的革命業績了解的不多。但中國工人和朝鮮工人的心是相通的,我們知道金正日同志是忠誠于工人階級事業的領導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個工人領袖在工作崗位上以身殉職,這樣的事例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是不多見的。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許像一個朝鮮工人說的那樣,是“我們的工作做的不夠好”,也許是真實地反映了朝鮮革命事業的艱險程度。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金正日同志實踐了共產黨人的誓言,他將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工人階級的壯麗事業。
金正日同志是在朝鮮革命的危急關頭,肩負朝鮮革命領導責任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朝鮮加入了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設速度居社會主義陣營前列,素有“千里馬朝鮮”之稱。但蘇東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已不復存在。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給朝鮮造成兩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方面,朝鮮在社會主義國際分工中形成的生產能力失去了合作對象,而恢復與世界的經濟聯系絕非一日之功,因此造成了經濟發展水平下降的困難局面。另一方面,美帝國主義從兩種社會制度斗爭的戰略考慮,不承認朝鮮的國家地位,不允許朝鮮參予世界經濟體系,不撤出在朝鮮半島的軍力,企圖以軍事冒險、經濟封鎖兩手壓服朝鮮易幟。若此著不能奏效,也能凍結冷戰殘局,賴在朝鮮半島不走,預先布下一顆挑起兩種社會制度決戰的冷子。在全球冷戰格局基本終結、朝鮮半島冷戰格局實際未終結的特殊條件下,朝鮮面臨既要確保生存權,又要爭得發展權的雙重任務。朝鮮人民與美帝國主義的軍事斗爭,具有兩種社會制度斗爭的性質,是有關朝鮮人民生死存亡的斗爭。朝鮮人民與美帝國主義經濟封鎖的斗爭,是爭得發展權的斗爭。沒有生存權,就無所謂發展權,而沒有發展權,最終也不能保住生存權。金正日同志從朝鮮革命的實際和國際工人運動的大局出發,提出了“先軍政治”的斗爭策略,在粉碎美帝國主義軍事冒險圖謀的前提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系,并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與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形成了國內經濟恢復增長、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明顯改善的有利局面,取得了捍衛生存權和發展權斗爭的初步勝利。朝鮮革命的實踐充分證明,以斗爭求兩權,則兩權存;以退讓求兩權,則兩權亡。
朝鮮人民捍衛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斗爭,實質上是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上的合法性的斗爭。在蘇東劇變前,西方世界是不承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的。那時國際工人階級的總策略只能是自力更生,以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相抗衡。蘇聯解體后,帝國主義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倒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西方在新技術革命催生的巨大生產力的壓迫下,處于發展虛擬經濟的需要,急于將“落后”的實體經濟下放到發展中國家,再加上現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對西方構成威脅,因此被迫允許中、越等國有限參予世界經濟體系,即事實上默認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國際工人階級才具備了選擇改革開放策略的客觀條件。但西方承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是有原則的,那就是不能危及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上的統治地位。美國至今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承認公有制企業的企業地位,繼續在高端產品領域實施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不承認朝鮮、古巴的國家地位。這些事實表明,兩種社會制度的合作是不平等的,合作的領導權掌握在西方手中。因此,在國際工人階級實施改革開放新策略的條件下,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的斗爭仍然是長期的、艱巨的,斗爭的焦點是爭奪兩種制度合作的領導權。在金正日同志的領導下,朝鮮人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動派的兩手,與美帝國主義橫蠻無理的干涉進行了針鋒相對、有理有節的斗爭,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和強大生命力,有力地支援了中、越等國人民捍衛經濟平等權利的正義斗爭。朝鮮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合法性的斗爭,為國際工人運動提供了新鮮經驗和極其可貴的啟示:其一,在兩種社會制度合作的特殊條件下,國際工人階級有爭奪合作領導權的任務;其二,在兩種社會制度力量對比懸殊的條件下,國際工人階級可以取得領導權,領導權的表現形式為:在兩種制度的合作中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立性。
金正日同志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為朝鮮人民和國際工人階級的共同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烈士雖未見,英名永記牢”。中國工人階級將永遠懷念金正日同志,永遠和朝鮮人民站在一起。我們堅決相信,朝鮮人民在金正恩同志和朝鮮勞動黨的領導下,一定會萬眾一心,努力奮斗,把朝鮮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