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脫了馬甲也能認識你
最近,廣東、河南相繼提出適時取消“農民工”稱謂。這一未來的舉措,雖然廣受網友好評,但農民工兄弟怎么想,心里是暖融融的還是酸溜溜的,恐怕只有他們最清楚。這件事讓人想起“摘帽××”,脫了馬甲也能認識你。
農民工的稱謂本身,并不是他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根源。自古以來,“人以群分”,不同的人群由自身的共性特征形成不同的社會地位,在社會領域,通常稱為階級或階層。群體又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不同,有的受人追捧,有的遭人歧視。這里既有每個時期政府的政策行為,也有一個社會民眾的階層意識因素。即便許多人心目中認為最民主的美國,其黑人人群由遭受歧視到真正融入白人社會,也歷經了漫長的過程,其間,黑人為追求平等,付出的不僅是口號。到了今天,早已融入美國社會的亞裔,也還是“摘帽東方人”,亞裔美國大兵被歧視致死的事件屢有報導。這說明,人群之間的歧視具有頑固性,不會僅僅因改了稱謂而發生根本改變。
社會群體的不平等結構,當然不是恒古不變的。中國最早受奴役的工人農民,在新中國曾以工農的稱謂為自豪。根本原因在于他們的“當家作主”、也就是民主的地位變化了。
計劃體制時期,在戶籍管理上一直存在一個弊病,那就是人口的非流動性形成了農村與城市兩大類群體,即便在當時,城里人總會感到高人一等,商品糧、“跳龍門”成為很多農民的追求。
改革首先從經濟領域打破了計劃體制,大量的農民涌進了率先開放的城市,主要從事著建設城市、生產“中國制造”、處理城市垃圾的工作,這就是第一代農民工。實際上,所謂開放城市,僅僅是對“勞動力”的開放,而不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勞動力和勞動力的所有者形成了奇異的分離:勞動力做的“工”獻給了城市,而人則一直是“農民”,這就是“農民工”,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稱謂。回首中國奇跡發生的軌跡,首當其沖的是都市現代化、中國制造,而這些成就哪一點離得開農民工?
然而,就是這些為中國現代化作出了豐功偉績、為當地的發展進程流血流汗的人群,并不能為當地所認同。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他們是低賤的勞動者。他們的后代,一般不被當地學校接收。農民工們自己辦起了子弟學校,無非是讓孩子們識幾個字,卻因為其教育不規范屢遭刁難,大量的農民工子女遠留農村,成為失去教養的“留守兒”。
取消“農民工”稱謂,起碼在沖破習慣勢力上算是一種象征性進步,值得關注。但是,這個群體不會因為稱謂的改變而消失,讓他們換一個馬甲還是農民工。解決農民工問題,恐怕還是要從制度入手,就如現在的大多數深圳人一樣,使這個群體具有當地人應該具有的一切權利和地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