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賣國集團拼命搞IPO,明目張膽把國有資產獻給洋主子!
Yangguo
什么是IPO?
IPO全稱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通常為“普通股”。有限責任公司IPO后會成為股份有限公司。IPO的相應英文解釋:IPO is an acronym for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t is the first sale of a corporation's common shares to public investors. The main purpose of an IPO is to raise capital for the corporation.
IPO特點:
優點:募集資金、流通性好、樹立名聲、回報個人和風投的投入
缺點:費用(可能高達20%)、公司必須符合SEC規定、管理層壓力、華爾街的短視、失去對公司的控制。
中國瘋狂IPO
最近關注財經新聞,一系列IPO方面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由于相關新聞太多,因此,除了重要新聞之外,我僅僅引用新聞報道的標題和鏈接。如果大家想要知道細節,請點開鏈接查看。引用新聞的排列順序為時間順序。
人民網轉制工作完成 或成首家IPO新聞官網
2011-05-13 02:22:33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有5945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1)
財政部12日公布消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宣部三部門近日聯合下發了中央所屬轉制文化企業名單。
包括人民網、人民日報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在內的81家中央所屬文化企業被認定為轉制文化企業,企業轉制后根據相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人民網轉制工作的完成,將為其上市進程跨出一大步。
人民日報10日撰文指出,截至2010年底,人民網、新華網、東方網等10家首批試點網站的轉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
人民日報的文章稱,如果人民網成功上市,將創造兩個第一,第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中國新聞網站,第一家整體上市的中國新聞媒體。
路透社曾于3月7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最快可能在今年6月在上交所IPO,承銷商是中信證券。
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大約80%的股份由人民日報社持有,其余股東包括環球時報社、中國汽車報社、中影集團、上海東方傳媒等數家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掛牌成立,目前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業務。
相關報道:
http://tech.163.com/11/0513/02/73TBGM8K000915BF.html
中郵速遞IPO漸近 地方環保部門“放行”
2011-06-02 09:09:48 來源: 上海證券報(上海) 有247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作為中國郵政集團悉心打造的又一資本平臺,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A股IPO之旅正逐步駛入“快車道”。
http://money.163.com/11/0602/09/75HIOO7H00252EEK.html
今年157家公司IPO 中金等20家投行未開張
2011-06-14 08:24:20 來源: 《新世紀》-財新網 有59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20家投行未能取得任何一家的主承銷商資格,這份名單包括中金和高盛高華。中金在過去幾年,按主承銷商實際募資,都排在第一或第二位
Wind數據顯示,今年至今,國內有157家公司IPO,共募集資金1448億元。
http://money.163.com/11/0614/08/76GCUQN300253B0H.html
一汽股份改制獲批 新股份公司IPO可能性大
2011-07-02 10:42:00 來源: 上海證券報(廣州) 有2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一汽集團主業資產完成股份化改制,并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一汽轎車和一汽夏利被注入股份公司,控股股東放棄變更為一汽股份,實際控制人未變。
http://auto.163.com/11/0702/10/77V04MLL00084IK2.html
攜高鐵項目上市 中國水利IPO預募173億
2011-07-26 10:19:26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有337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
7月25日晚間證監會公告稱,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定于7月29日審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簡稱"中國水利")。這也就意味著A股今年以來最大IPO正式啟動,中國水利擬在上交所發行不超過35億股,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101億股,計劃募集173.168億元資金。
http://money.163.com/11/0726/10/79SO881O00253B0H.html
中國水電啟動年內最大IPO 擬募資173億
2011-09-19 02:21:00 來源: 證券時報網(深圳) 有791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今年以來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IPO)企業終于敲定發行時間表。今日,中國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刊登的招股意向書摘要與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公告顯示,9月20日至9月22日為初步詢價推介日,9月26日及9月27日為網下申購日,9月27日為網上申購日。資料顯示,中國水利水電擬最多發行35億股,募集資金將用于設備采購以及清潔能源電力投資等項目,計劃使用募集資金合計173.17億元。
http://money.163.com/11/0919/02/7E9GMN6K00253B0H.html
上海銀行IPO獲銀監會放行 將向證監會提交材料
2011-09-24 01:51:16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有1560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2)
姍姍來遲。本報記者獨家獲悉,上海銀行近日已取得銀監會的上市監管意見書,這意味著其上市已過重要一關,預計不久將向證監會提交上市材料。
http://money.163.com/11/0924/01/7EMAVU7700253B0H.html
中交股份A股IPO申請獲批 擬募資200億
2011-09-28 19:38:45 來源: 網易財經 有1662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
網易財經9月28日訊 證監會發審委第216次會議審核,中交股份首次公開發行A股申請獲得通過。中交股份本次A股IPO擬發行不超過35億股,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183.25億股。所發行股票一部分用于換股吸收合并路橋建設,剩余部分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募集資金,計劃募集資金總額200億元。
相關專題:
http://money.163.com/11/0928/19/7F2HL7TD00253B0H.html
IPO業務比拼:中銀國際成黑馬中信淪為配角
2011-09-29 08:49:00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上海) 有5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2)
香港上市在即,中信證券(600030.SH)卻顯露頹勢。
http://money.163.com/11/0929/08/7F3V4AVH00253B0H.html
中信建投股改鋪路IPO 王常青擔任董事長
2011-09-30 13:44:00 來源: 《新世紀》-財新網 有1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9月28日,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開創立大會暨第一次股東大會,宣布原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整體變更的方式設立股份公司。此舉為中信建投未來IPO上市之路做好鋪墊。
http://money.163.com/11/0930/13/7F729C0S00253B0H.html
新華保險IPO吸金填黑洞 高市盈率遠超三大險企
2011-12-05 15:20:52 來源: 財經網(北京) 有1398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6)
12月2日,新華保險公布了A股IPO的發行區間23元-28元/股,這意味著其在A股市場募得約44億元的資金。加上H股融資規模,募集資金規模將高達160億元。如果此次A股上市成功,新華保險繼人壽、平安、太保之后的成為第四家上市保險公司。
http://money.163.com/11/1205/15/7KH5UMCF00253B0H.html
新股發審依舊快節奏 13家公司本周扎堆闖關IPO
2011-12-20 11:48:45 來源: 網易財經 有3618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網易財經12月20日訊 昨日證監會最新發布的公告顯示,23日將有5家公司上會,而根據之前公布的20、21日各有4家公司上會,按照證監會一周三次審核的慣例,本周上會企業應該將達到13家,與上周持平。
在上周13家公司上會中有10家獲批,僅江蘇東珠景觀、桑夏太陽能、浙江佳力科技被否決,單周通過率近8成。另外,在上周上會公司中,楚天科技在上會當晚被創業發行監管部公告“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落實”,取消了對公司申報文件的審核。
http://money.163.com/11/1220/11/7LNDO8PL00252EEK.html
傳新華網擬在上證所IPO 融資規模或達10億
2011-12-23 18:48:29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有1310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
據路透今日報道,兩位知情人士透露,新華網(Xinhuanet.com)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IPO(首次公開招股),融資人民幣10億元,中金公司擔任該項目承銷商。
消息人士透露,確切的IPO時間目前尚未確定,中國企業在A股發行上市實行審批制,需要首先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批準。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預計融資規模為人民幣10億元。”
知情人士還透露,除了新華網,人民網(People.com.cn)也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IPO。此外,千龍網、北方網、東方網、大眾網、浙江在線、華聲在線、四川在線共十家官媒網站也將陸續登陸A股。
http://money.163.com/11/1223/18/7LVSVOTG00253B0H.html
傳新華網等數10家媒體擬在上海交易所IPO
2011-12-24 21:45:48 來源: 中國廣播網(北京) 有5933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6)
核心提示:據媒體12月24日報道,新華網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IPO,也就是首次公開招股,融資人民幣10億元。中金公司擔任該項目的承銷商,但是確切的時間還沒有確定。知情人士還透露,除了新華網、人民網外,千龍網、北方網等10家官方媒體網站也計劃在上海交易所IPO。
http://news.163.com/11/1224/21/7M2PGBGV0001124J.html
9家公司IPO下周上會
2011-12-24 12:01:41 來源: 網易財經 有1642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網易財經12月24日訊 中國證監會12月23日晚間公告,主板發審委將于12月28日審核興業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中泰橋梁鋼構股份有限公司。
http://money.163.com/11/1224/12/7M1O2Q9K00254ITV.html
中信重工IPO臨襲 明年一季度大盤股或抽資430億
2011-12-29 00:21:32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有607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http://money.163.com/11/1229/00/7MDC0D1R00253B0H.html
2011年中國IPO融資額再超美國高居全球之首
2011-12-29 16:10:52 來源: 中國經濟網(北京) 有648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4)
路透社報道說,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在中國上海、深圳和香港進行IPO的企業總共籌資近730億美元,幾乎達到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兩大市場IPO籌資總額的兩倍,連續三年成為全球IPO籌資總額最高的國家。香港的IPO籌資總額達到309億美元,連續第三年摘得全球桂冠。相比之下,紐約和倫敦證交所的籌資總額分別為307億美元和180億美元。
http://money.163.com/11/1229/16/7MF2BEOG00253B0H.html
上市公司是怎樣被炮制出來的
從表面上看來,這么多公司上市發新股,中國的經濟情勢一定是一片大好吧?然而,實際情形并非如此。
別的不說,只考察一下某些上市公司究竟是怎樣上市的,就可以得知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也許并不是最權威、最全面的答案,但是,至少是一些有趣的東西:
IPO兇猛幕后地方政府力挺東莞獎勵可達2200萬
2011-11-05 02:53:34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有15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
各地企業爭相上市,IPO及上市公司再融資亦快馬加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日,今年以來IPO申請闖關成功的公司達到212家,去年全年為297家,2009年是119家。
而去年共有347家公司實現IPO,合計募集資金4911.3億元,今年至今為248家,共募集資金2415.6億元,并且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推出的增發方案,累計需募資6000多億元,發行公司債和次級債的融資規模則達到3000多億元。
“IPO和再融資提速,跟配合央行貨幣政策回收市場過高的流動性有關,地方政府的推動力量亦不可忽視。”一位市場人士認為,“但地方政府針對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各種各樣的補助優惠政策,已使市場秩序受到扭曲。”
上市獎勵競賽
補貼已成為A股市場一道奇特的“景觀”,近幾年全國各地掀起的推進企業上市熱潮,更是將財政補貼進一步“陽光化”了。
根據2011年3月2日上市的順榮股份(002555.SZ)10月12日公告,安徽省政府為了支持企業的發展和上市融資,對于上市成功的企業,省及當地財政分別給予上市費用10%的補貼。為此,順榮股份收到該項補貼資金393.8萬元,計入2011年當期營業外收入。
統計結果表明,中小板的發行總成本占籌資總額的4%至8%。
不僅IPO能夠獲得補助,再融資也不例外。按照安徽省財政廳日前印發的文件,上市中小企業成功實施再融資的,省和同級財政分別給予50萬元的獎勵;成功實現債務融資的中小企業,省和同級財政分別給予發行費用(包括中介機構費用、發行交易費用、推廣宣傳費用等)的10%補貼。
其實,這只是各地助推企業上市的一個例子,并且安徽的上市補貼在全國范圍只屬于中下水平。
早在2009年,四川成都高新區就出臺政策,在該區注冊的企業一旦上市,就給予300萬元獎勵,再加上省級的、市級的其他獎勵,成都高新區的一家企業只要上市,就能獲得上千萬元資金。而中部省份湖北也層層實施獎勵制度,企業上市后最高可以從省、市、縣(區)三級政府拿到700萬元至800萬元的獎勵,最少的也有300萬元。
廣東的中山、順德等地更是生猛,企業上市補助皆由本級政府支出,中山市企業從改制到成功上市,最少可獲得市政府600 萬元補助和獎勵,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其中,上市前獎勵300萬元;順德企業上市則是,區政府最少給予補助500萬元,最高達到1000萬元。
而廣東東莞市最高可達2200萬元的企業上市獎勵額度,無疑令人咂舌。
綜觀各地政府出臺的企業上市扶持獎勵政策,基本上按企業上市過程中,實際發生固定費用的輔導備案、受理材料、掛牌上市三個階段獎勵給企業,并且在此基礎上,按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數額分檔次進行獎勵。
以順德為例,從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至完成輔導備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從完成輔導備案至證監部門正式受理企業發行上市申報材料后,一次性獎勵200萬元。企業成功掛牌上市后,根據首發募集金額分四個檔次進行一次性獎勵:募資3億元以下(含3億元)的,獎勵200萬元;募資3億元以上至10億元,獎勵400萬元;募資10億元以上至20億元,獎勵500萬元;募資20億元以上的,獎勵700萬元。
“企業上市前的改制和輔導,會帶來較大的財務壓力,因為這個時期的企業往往最缺錢,政府的補助對企業來說很重要。”福建泉州的一家上市后備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地方政府扶持給力,上市企業數量一時井噴,僅浙江寧波市,2011 年以來已有6 家企業分別在深交所、上交所掛牌上市,IPO融資共計52.05億元,目前在會審核企業數達到10家,按計劃年底前還會有3家企業申報IPO材料。
而寧波市對企業上市的獎勵扶持和服務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截至今年9月底,市級財政已累計兌現企業上市獎勵補助資金2900多萬元,各縣(市、區)更是高達1.93 億元。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種種跡象表明,各地政府鼓勵企業上市奇招迭出的財政補助政策,已將爭奪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平臺香餑餑的錦標賽推向了白熱化。
“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等自身利益考量,極力扶持本地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提高其競爭力,使其獲得參與外部市場爭奪的優勢,可以理解。”前述市場人士表示,“但地方政府的相互攀比,也可能超越權限,并且其行為還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市公司的過度融資。”
地方板塊爭奪戰
各地政府推動企業上市你追我趕,在于隨著資本市場功能作用的深化,上市企業數量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升級成果的重要指標。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出臺的政策指出,加快企業上市工作,是籌集境內外資金,促進區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的重要途徑。大力培育上市后備資源,增加上市企業數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已成為我區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經濟發展的迫切任務。
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確立的上市公司地方板塊數量增長目標,“胃口”著實不小。
廣東順德提出,到2013年上市企業達40家以上,到2015年達55家以上,努力實現證券市場順德板塊建設的突破。中山市今年初亦明確表示,到2015年,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要達50家。
已有40多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的浙江紹興,“十二五”期間的目標是再增添20家上市公司。
而A股上市公司數量和募集資金總量在全國縣級市中保持第一的江蘇江陰市,其目標是在現有30家上市公司的基礎上,到“十二五”末確保全市達到50家、爭取60家上市企業的規模。與之相鄰的張家港市已有上市企業18家,“十二五”期末的上市企業總數也要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
如此恢宏的地方板塊增長目標,除了資本市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直接融資平臺,還有就是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的企業上市后,募投項目帶來的經濟總量、稅收、就業等的增加和提高。
就以江陰為例,其擁有的30家上市公司,累計募集資金超過265億元,這么大的資金投入,對于一個縣級市來說,推動力量可想而知。
這正如原江陰市委書記朱民陽所說: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構建健全高效的金融體系作為重要保障,其中就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建立資本市場與創新產業相連接的市場化機制,這是經濟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由此,企業上市,不僅企業本身可獲得政府的財政補助,上市公司所在地政府也能得到上級政府的獎勵。安徽省就規定,皖北地區和大別山革命老區每培育1家上市中小企業,省財政給予企業所在地政府100萬元獎勵。
黑龍江大慶高新區甚至出臺政策,企業在境內外證券市場成功掛牌上市,高新區管委會按照企業掛牌上市首次融資額的5 (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給予企業管理團隊獎勵。河北張家口市也有類似規定:企業在上市后五年內,以分年度納稅總額高于15%環比增長的超額部分,企業納稅地政府可以將地方留成部分獎勵給企業主要負責人。
有的地方居然也獎勵中介機構,如山西省太原市對完成境內外上市企業的保薦人或主承銷商,獎勵20萬元。
不僅如此,各地政府在搶奪上市公司資源方面也開始明爭暗斗,廣東東莞市政府規定,該市企業從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次月起、其他企業從把上市公司注冊地遷入東莞次月起,連續24個月,按照企業新增對東莞地方財政的貢獻額度為考核指標給予相應的資助,每12個月獎勵總額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這樣發力的地方已如雨后春筍,廣東中山市表示,企業采用買殼、借殼方式上市,并將上市公司注冊地遷至中山的,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生產基地在中山的市外上市公司或外地上市公司將注冊地、納稅登記遷入中山的,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
寧夏則規定,擬上市企業上市募集資金主要在寧夏區內進行投資,項目自投產之日起,連續三年,新增企業所得稅本級留成的50%列支補助企業。
“出于地區間經濟資源的爭奪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地方利益的考慮,各地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動用自身的經濟資源,對本地企業和招商引資提供各種形式的財政補貼,這在爭奪上市公司資源方面尤為明顯。”前述市場人士表示,“由于各地獎勵補助標準不同,彼此之間難免出現惡性競爭,特別是毗鄰地區的這種不公平競爭,將導致社會和經濟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http://money.163.com/11/1105/02/7I2J8SLM00253B0H.html
股票賣得出去嗎?
現在,凡是傳出中國的某企業即將IPO,全體股民都搖頭皺眉、大罵證監會不給股民活路。許多股民還在網絡上大聲呼吁,號召全體股民三年不買股票。
股民們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我則產生了一連串新的疑問:
第一個疑問便是:中國股民已經對股市失去信心,而各大企業卻一窩蜂地IPO,試問股票賣得出去嗎?
答案是,賣不出去(無人認購)。
如果股票賣不出去,那就會產生“破發”(甚至“退市”)現象。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比如下面這則新聞,新股上市才三天,就破發了:
3新股上市首日集體暴跌發行依舊火爆
2012-01-06 15:09:24 來源: 網易財經 有2586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網易財經1月6日訊 今日利君股份、加加食品、博彥科技三只新股上市。截至收盤,利君股份報20.78元,下跌16.88%、加加食品報22.10元,下跌26.33%、博彥科技報19.93元,下跌9.41%。
三新股的表現大出各大券商意外,博彥科技上市,安信證券給出估值區間24.8元-30.2元,東方證券:21.9元-25.6元,光大證券:26.2元-29.4元,國泰君安:21.17元-24.09元。
利君股份上市安信證券給出估值區間31.2元-39.2元,海通證券:21.7元-26.7元,宏源證券:30.8元-34.2元。
加加食品上市首日安信證券給出30.2元-40.6元估值區間,東海證券:33.6元-38.4元,國泰君安:29.4元-32.0元,海通證券:28.8元-31.1元,華泰聯合:27.0元-32.4元。
12月28日,華寶興業基金官網上發布了一封致“尊敬的發行人、保薦機構”的友情提示。公司方面表示,為提高公司投研工作效率,決定即日起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暫停參與各發行人的IPO詢價,暫停接待各發行人、保薦機構的IPO路演。
繼華寶興業基金高調宣布退出新股IPO詢價后,1月4日,中信證券天津友誼路營業部在官方微博中建議股民回避申購安科瑞。業內人士擔憂,由于新股發行價居高不下,機構“離場效應”有逐步蔓延之勢。
長城證券分析師龔科表示,由于沒有套牢盤的羈絆,新股往往相對容易得到多方資金的關注,而新股出現密集破發也通常意味著大盤的極度低迷,而新股密集破發有助于后期新股在確定發行價時更趨合理。
然而,新股破發不斷,IPO卻依舊火爆。證監會網站昨日公告顯示,海達橡塑、天山畜牧、裕興薄膜和戴維醫療四公司首發獲準。同日公布8家公司將分兩批接受審核。
股民究竟虧了多少?
這些企業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圈錢,購買的主力當然是中國股民。然而,似乎從IPO的第一天起,中國股民就接連不斷地虧損:
前三季度A股IPO融資2305億元 半數散戶虧損超30%
2011-10-08 07:47:45 來源: 新快報(廣州) 有803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1)
3.44萬億元
關鍵詞:市值縮水
截至三季度末,滬深兩市A股總市值為23.1萬億元,較去年年末26.54萬億元縮水3.44萬億元,減幅達13%;較8月末25.46萬億元縮水2.36萬億元,減幅達9.27%;較于今年股市振蕩前的3月末27.77萬億元縮水4.67萬億元,減幅達17%!
2305億元
關鍵詞:年內IPO融資總額
2011年1月-9月,滬深兩市IPO融資總額合計2305.36億元。其中,創業板融資總額680.96億元,與去年同期684.28億元基本持平;中小板融資總額795.36億元,同比去年的1525.84億元下降48%;主板新股融資總額829.04億元,較去年同期1639.20億元下降49%。龐大的融資規模,對應的卻是今年A股總市值的層層縮水,顯示出如此“抽血”下雙輸的隱憂。
從板塊來看,由于今年發行的新股大多來自中小創業板,單個項目募資規模較小,導致整體募資金額較去年同期有顯著下降。至9月底,今年以來募資金額超過百億元的公司僅中國水電一家,募資144億元,而去年農業銀行、光大銀行、華泰證券、中國一重、中國西電募集金額都在百億元以上,其中僅農行一家就達685億元。
而從月度統計來看,今年1月的月度融資規模較高,為431.94億元。此后,除6月、7月新股發行市場極度低迷時發行規模出現明顯下降(分別為133.73億元和114.38億元)外,其余月份均保持穩定,月度融資規模均在250億元上下。
227家
關鍵詞:年內新股發行數量
就發行股票數量來看,年初至今已完成網上發行的股票數量為227只,較去年同期減少31家。其中包括111家創業板公司,84家中小板公司,以及32家主板公司。與去年相比,新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和主板公司數量增加,而中小板新股大幅減少。數據顯示,去年同期發行創業板僅86家,主板為18家,而中小板有154家。
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小板新股的平均市盈率為45.02倍,而2010年前三季度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52.76倍;創業板方面,前三季度平均市盈率為52.98倍,較去年66.87倍降幅21%。這也是今年創業板發行數量大幅增加但融資總規模維持原位的原因。
3369億元!
關鍵詞:年內增發募資額
前三季度,131家公司實施了增發融資方案,其中124家為定向增發,募集資金3265.22億元;7家為公開增發,募集資金103.33億元,二者合計達到3368.56億元。
在今年以來的一級市場存在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再融資規模大幅攀升,力壓IPO成為融資市場的“主角”——年內IPO總融資額為2305.36億元,僅為增發融資總額的71%。事實上,相比去年同期的定增再融資規模,今年的金額幾近翻番——前9個月實施增發的公司有98家,募集資金合計1740.96億元,與之相比,今年以來增發規模增加了93.49%。
具體公司上,鹽湖股份是年內增發融資規模最大的公司,3月向大股東關聯方定向增發10.58億股,募資合計774.84億元。深發展A、華夏銀行等銀行類公司也成了融資“大戶”,分別增發募資290.80億元和202.09億元。
9.2%
關鍵詞:居民股票投資意愿
來自央行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選擇股票投資的居民僅占9.2%,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52%散戶前三季度虧損超30%。
該報告顯示,82.8%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其中,39.7%偏好“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43.1%偏好“儲蓄存款”),17.2%傾向于“更多消費”。居民消費意愿維持低位,儲蓄存款意愿更高,投資意愿回落。
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選擇房地產投資的居民占23.6%,比上季提高1.4個百分點,仍為居民投資首選。其他依次為基金理財產品(21.3%),債券投資(14.2%),股票投資(9.2%).
5.65%
關鍵詞:A股交易賬戶比例
截至2011年9月23日,滬深兩市共有A股賬戶1.61億戶,其中有效賬戶1.38億戶。而9月19日至9月23日當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為908.74萬戶,A股交易賬戶占比相應回升至5.65%。盡管相比此前一周的“地量”有所回暖,但仍處近年來的底部。
與此同時,A股持倉賬戶數連續第三周回升,當周末至5723.42萬戶,為今年6月底以來的最高。不過期末持倉賬戶占比僅為35.58%,相比前一周略有下滑,仍為近階段次低水平。
不過,隨著市場回暖,當周股票開戶數突破20萬戶創出近一個月來的新高。
數據顯示,中國散戶比例在全球股市中占比最高,約為90%;相比之下,美股這一比例僅占35%,機構比例則占65%。
中小股民人均虧逾4萬 6萬億元市值蒸發
2011-12-31 17:44:23 來源: 羊城晚報(廣州) 有27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羊城晚報訊 至昨日,備受煎熬的2011年A股市場終于落下帷幕。據羊城晚報記者統計,兩市主要股指均告下跌,滬指全年跌幅21.68%,定格在2199.42點,這也是A股有史以來的第三差表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按證監會分類的13個板塊無一上漲,而兩市2000多只個股中全年上漲的比例不足一成,流通市值縮水近6萬億元,股民人均虧損超過4萬元。
根據羊城晚報記者的統計,證監會行業分類的13大行業板塊中,全年無一板塊上漲,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綜合類、農林牧漁、制造業五大行業板塊的下跌幅度超過或接近30%。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金融板塊表現出極強的抗跌性,全年跌幅僅3.96%,分析認為這與主要由旱澇保收、年增長率接近30%的銀行股構成不無關系。個股方面,用慘烈形容一點不為過,據羊城晚報記者統計,兩市2320家上市公司中,僅有217只個股上漲,占比僅6.5%,其余多數下跌,少數停牌。其中,2只個股全年跌幅超70%,另有27只個股全年跌幅超60%。
與此相對應的是兩市市值的縮水和市場參與者的虧損。從2010年到2011年,上市公司股票總數從2149只增長到了2428只,總股本從33281.67億股增長到了36181.36億股,總市值卻從30.5萬億元縮水到了24.8萬億元,一年之間,A股近6萬億元市值灰飛煙滅,其中流通市值銳減近3萬億元。如果按流通市值損失平攤,中小股民人均虧損超過了4萬元。
http://news.163.com/11/1231/17/7MKCFBKD0001124J.html
為什么天天發新股?
現在,我提出我的第二個疑問:
1. 中國天天發新股,股民們卻沒有購買熱情,新股萎靡不振,甚至面臨退市。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發新股?
2. 前面提到的那些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優質資產。如果在前幾年股市一片大好的時候上市,不愁圈不到錢;中國股民們也應該會樂于購買,不會怨聲載道。但是,為什么前幾年不上市,卻等到大盤暴跌、中國股民已經失去信心的時候,才一窩蜂地上市?
中國的證監會里多得是經濟學家,這些大型企業里應該也會供養一批經濟分析師。
大盤一片低迷、股民不愿購買、新股上市連續破發,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企業還敢接二連三地上市?這些經濟學家和經濟分析師們,難道腦子都壞掉了嗎?
即使是賭徒,也應該知道在手氣不好的時候歇一歇吧?何況,賭徒手氣再不好,也會有人陪他賭;上市公司“手氣不好”,可沒有人買它的股票!
于是,我的第三個疑問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新發股票賣給誰?
按照正統的經濟學理論,這個問題本來不應該是問題。股票當然應該是股民買,這點還有疑問嗎?
然而現在,我真的產生了疑問:
中國股市一片低迷,中國股民怨聲載道,中國股民根本沒有購買新股的熱情。然而,這些新股們還是接二連三地被拋進股市里,隨時有破發的危險,卻死活不退市。
既然不退市,那說明還是有人買。
這些公司動不動就“計劃募資XX個億”,如果售出數額不達到一個可觀的數字的話,恐怕還是要退市。
而現在他們沒有退市的跡象,那就說明購買的人買下了很多。
那么,問題出來了:
中國股民不愿意買新股,偏偏新股就是能夠賣出去,而且賣出去了很多。那么,這些新股究竟是被誰買去的?
被誰買去的,證監會應該心里有數。中國人民如果仔細考慮一下,也會心里有數。
1. 地球現在還沒有與外星人聯系上,所以新股肯定不是外星人買去的。
2. 地球上生物種類繁多,但是只有人類才會買股票。
3. 中國股民已經對股市失去信心、怨聲載道,所以不可能大規模購買。
4. 外國平民百姓對中國股市一無所知,怎么會買中國股票?何況,他們本國也有許多股票可以買。
5. 把前面四點全部排除掉,還能剩下誰?
能夠被剩下的大致只有四種可能性:
中國政府、中國財團、外國政府、外國財團。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四種可能性:
1. 中國政府:中國政府向股市投資,應該叫做“救市”,不是“買股票”。何況前文所述的那些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央企,本來就是屬于中國政府的。如果這些企業缺錢花,直接向中央政府伸手要錢就可以了,何必扔到股市上,再等著“救市”?至于一些私營企業,恐怕更加不愿意政府購買自己的股票,政府那么有錢,萬一買得多了,搞成了“國有化”,企業主豈不是要去跳樓?
2. 中國財團:中國的民族資本本來就不強大,而中國的有錢人(資產上億的那些人)還不至于愛國愛到往股市里扔錢的地步,除非他們得到內部消息,算準了可以“抄底”。
3. 外國政府:按照正統的經濟學理論與股市規則,外國政府不應該出現在中國的A股市場里面。而且在一些有嚴格預算制度的國家,政府直接投資外國股市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本沒有這方面的預算。所以,他們不會直接出面,往往通過各大財團出面行事。
4. 外國財團:這應該是最理所應當的答案。中國的股市并不排斥外國財團介入購買。著名的高盛公司、黑石基金,不是經常出現在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里嗎?
漢奸走狗意欲何為?
前面分析了當今有可能大量購買中國股票的四個團體——中國政府、中國財團、外國政府、外國財團。
雖然我分析“外國財團”是最有可能的選項,是最符合正統經濟學理論和當今中國的股市規則的選項。但是,我并沒有否認其他選項的可能性。
1. 中國政府
本來,按照正統的經濟學理論,本國政府購買本國國家控股公司的股票,完全是多此一舉。與其這樣瞎折騰,還不如直接財政撥款。而本國政府購買本國非國家控股公司的股票,則完全沒有道理,本國非國家控股公司如果缺錢花,理應向銀行貸款,而不是等待政府買股票救濟;而如果接受了這種救濟方式,就等于是走“國有化道路”,把本不屬于政府的企業股權送給政府。
但是,如果有人當真這么做,似乎也不無可能。至少,中國法律沒有禁止這種做法。
那么,為什么會有人這么做?
這種情況有可能出現在某些官員假公濟私,用原本屬于國家和政府的錢財來大量購買股票,而這些股票的所有者卻變成了自己。這就是“官僚資本”、“官僚私有化”的成長方式。
2. 中國財團
前文已經說過,中國的民族資本本來就不強大,而中國的有錢人(資產上億的那些人)還不至于愛國愛到往股市里扔錢的地步,除非他們得到內部消息,算準了可以“抄底”。
而過去的事實也證明了這種可能性。這就是“民族資本私有化”的成長方式。許多“國企并購”就是這樣發生的,而這也是“國企私有化”中最合法的方式。
3. 外國政府(不會直接出面,一般通過財團行事)
4. 外國財團
這個選項應該就是有最大嫌疑的選項了。
盡管中國內部的腐敗官員和無良奸商有可能在股市中胡作非為,但是,這些人能夠動用的資金畢竟有限,而且操作手法單一。面對接二連三拋出的香餌,即使胃口貪婪,也難以鯨吞。
而外國財團則不同。他們原本就是家大業大,而且他們在中國內部還有內奸相助——這些內奸在沒有人買股票的時候發新股,算準了中國股民看見行情慘淡不會出手,從而合理合法地把優質公司的股票留給他們的外國主子。
或許,我們將來還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某國有公司上市,奈何股價太高,外國主子不愿多花錢。于是安排人手、砸盤做空,等到一瀉千里、雞犬不理的時候,再大舉收購。屆時,中國經濟學界將有人喜極而泣曰:“吾曾聞冰棍未化,尚有人買;今冰棍已化,仍有人買。嗚呼,經濟學理論又有重大突破哦!”
如不阻止,中國必危!
股票的轉讓必然伴隨股權的轉讓,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而大宗股票的買賣就有可能涉及控股權的轉讓(特別是在中國的許多國有企業的“禁售股”(“大小非”)已經先行解禁的情況下。如果是外國財團大量購買中國股票,則有可能出現中國公司的控股權被轉讓給外國的問題。這就是中國的危機之一:“經濟主權”的危機。
然而,“經濟”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指“鈔票”,也不僅僅是指“購買力”。“經濟”對應于“物質”,沒有實物為基礎,是無法發行貨幣,進行經濟活動的(即使濫發紙幣,也必須基于市場上還有商品可供買賣)。
那么,“經濟主權”的轉移,必然會引發“物質主權”的轉移。而“經濟主權”的危機,也遲早會變成“物質主權”的危機。
在此,我不得不滿懷惡意地揣測一番:
某些人玩命似的發新股,一方面是為了討好外國主子,另外一方面,是不是也是為了給即將坐上第一把交椅的習近平同志辦個難堪,乃至徹底架空?
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搞下去,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習近平同志坐在辦公桌前,拉開抽屜查看全國的可用資產。結果呢,一大堆抽屜里面空無一物;只有最后一個抽屜里面放著一只帶鎖的小箱子。小箱子上面貼著一個紙條,上書:此物歸美國所有,鑰匙在白宮。
……(以下省略一萬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